如果不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天(10月29日),2021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和第二十一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将在西海岸正式启动。
一周前,在2021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和第二十一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的一句话引起观海新闻记者的注意:“关于人才工作,三类城市靠资金,二类城市靠政策,一类城市靠生态。”
可巧的是,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市南区“人才客厅”揭牌仪式上,他也提到了“人才生态”。
一天两个场合,均是在脱稿致辞环节道出“生态”,那么这个当天的高频词汇就不是偶然出现了。
当天这个高频词背后集纳的是什么?当“生态”联姻“人才”,又将是怎样的一场布局?刘传华说,“人才生态”的前缀应该是“优美”,它是一座城市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兼容并蓄,也应是一座城市、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个体所在“大环境”、“小环境”及其所集各维度环境的云蒸霞蔚;还应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万船竞发的氛围;又应是学无长幼,达者为先,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四方馆”;“人才生态”自带流量,本身就是“强磁场”,具有强劲且源源不断的内生力、循环力;它静水流深,可以涓涓细流,又能浪起云涌,它如潭,清澈见底,似海,波澜壮阔;它因每个因素每个因子的存在和调动而生机勃勃;这里没有假山石、人工泉,布局格调,一切运行,都统归于自然。
关键词》》本原
硬环境,软环境,关键还得靠人才环境。在当前的人才工作中,一个城市完全可以将另一个城市的人才硬环境全盘拷贝,人才软环境却无法克隆。软环境之人文环境界面的亲和度,直接决定着一座城市对人才吸引、聚集、融合、发展的切入度。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大自然和人才成长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的“高处”,就是人才所追求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和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小环境。在“世界人才大战”已从单一的“价格战”、“政策战”逐步演变为综合性的“环境战”的今天,人才工作必须螺旋上升式回归本原,推究、探索、渗透吸引凝聚人才的“生态之道”,营造好一座城市的大环境、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小环境,及关系引、聚、培、用人才的综合环境。 “一旦一座城市有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就如有了凤凰非此不止的梧桐树,全球各行业、各维度的高层次人才便会有来此贡献才智的内生力,社会各界各行各业便会有在现有岗位上自我突破,争先恐后的成才动力,城市中的存量人才在创新创业上便会有雨后春笋般的爆发力。”刘传华说。作为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的青岛,肩负着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国之重任,正在深入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正在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业城市,今天的青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
近两年来,青岛秉持“来了就是青岛人”的理念,坚持“以人才为本,对人才负责”的态度,着力构建近悦远来、才尽其用的机制体系,她打通了产才融合壁垒,拓展人才使用新空间,突破“单位人才”束缚,构建了人才共享新机制;她突破“区域人才”限制,搭建联合研发创新平台,坚持用培结合,让人才在使用中加快发展成长;她坚持以评促用,让人才在评价中获得认可和尊重,坚持分配激励,让人才在能量上充分释放……在“优美人才生态环境”的构造上,青岛已经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落地。
关键词》》“四方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若想全方位引用好、培养好人才,就必须畅通来青、回青、在青人才的对接服务渠道。这是“人才雨林”云蒸霞蔚、“人才潭水”深而清的关键一环。
近几年,青岛市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立体式推进引才聚才服务体系建设,倾力打造了首批十家人才驿站试点单位,形成了人才服务“微社群”,让来自五湖四海、满腹才学、一腔热血的“诸子百家”在此有了开匣启椟、放飞梦想、实现抱负的“四方馆”(人才驿站)。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四方馆”里有全天候的专兼职服务人员,在这里,业界翘楚、青年才俊、未来力量足不户便可实现融入青岛贡献才智的“一站通办”、“产才通联”。自踏入这一方土的那一刻起,这座城便不再陌生,甚至会“驿见钟青”。
关键词》》强磁场
人才生态优美的前提是生态分子种类的丰富、布局的优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氛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宽度。
人才在哪里?人才在各行各业,在角角落落,有增量,也有存量,有的已经抽穗拔尖,有的还在破土萌芽,更有的正在胚胎孕育。
为更好地引育人才,青岛市建立了人才分类培养机制,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新锐人才托举计划、博士后培养计划、新领域专技人才培养计划、工匠人才培养计划、社工人才培养计划、乡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高维度、多弧度、众经度强化这座城的“人才磁场”。
在“八大计划”的协同推进下,2019年以来,青岛市累计培训企业家2000余人,其中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9人,有9位企业家获评“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累计认定奖励顶尖人才12名,发放奖励资金3230万元,集聚院士64人(其中驻青院士33人、聘任院士31人);升级“博士后培养留青”政策,累计进站博士后5100余人,出站2400余人,博士后出站留青率达76%,近百名博士后发展为院士、省泰山系列专家等高端人才;在工业互联网、新基建等21个新兴专业领域年培训专技人才达到10万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先后推出金蓝领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工代训等政策,培训政策受益群体覆盖面不断扩大,2019年以来,全市完成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5.1万余人;建立区市、街镇、社区三级“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培养市级以上社工领军人才158人,持证社工人才达到7452人,居全省第一;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推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全市乡村人才达到40万人!
关键词》》市场化
大自然的生态良性发展是因为“道法自然”,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为雨林中的参天大树、未来栋梁做着阳光、养分、水分等方面的补给,有啄木鸟来及时为其清除虫害,让其可以专注于雨林的支撑与成长。人才的生态若想不生病,同样需要遵循规律,而市场化服务机制的引入,便是那双能够将工作衔接得恰到好处、充分调配给养要素的看不见的手。
“当前青岛正加快推进创业城市建设,人才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人才服务呈现多元化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以前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思维模式,用市场化的方法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更好地解决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刘传华说。
为打破高层次人才服务供需不平衡的僵局,让人才事好“办”,把人才事“办”好,青岛坚持市场逻辑,把引入社会市场力量作为人才服务提质增效的关键,在即墨区开展“市场化”服务试点,出台了《即墨区高层次人才服务实施办法》,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供给体系。
市场化服务模式破除“四唯”倾向,坚持凭能力、业绩、贡献评价人才,把企业年度销售额、投资创业纳税额、个人年度纳税额、解决就业人员数量等诸多要素,纳入人才分类认定标准。采取以赛选才、按薪定才、以绩推才、自主荐才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将人才划分为A类到E类5个层次类别,创造性地将即墨区优秀企业家、即墨区首席全科医师、中医师、基本公共卫生医师、高级社会工作师人才、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等区级高层次人才纳入E类行列,涵盖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基础性人才,使人才范围更加开放包容,全方位构建起更加开放包容的聚才新格局。
关键词》》智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人才的集聚,人才服务工作面临着各级各类政策繁多、服务对象层级纷沓、各类需求不一而足、动态监测难以实现等等一系列的挑战。为让人才生态下的曲径通幽既美丽又清晰,近年来,青岛聚焦解决政策落实中的不知晓、看不懂、不会办、碎片化的问题,着力提高服务主体主动性、提升服务对象获得感,把提升人才服务数字化水平作为突破口,抢抓数字青岛建设机遇。
青岛市在李沧区开展了“无感服务”试点,已初步构建起“无感知、免打扰”的人才服务新模式。 “无感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理念重塑、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智慧赋能,为企业和人才提供需求即时感知、靶向推送、智能预判、跟进处置的全新升级服务模式。依托李沧区人社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和人社专员队伍,利用大数据高效算法,架牢了人才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数据支点,为人才提供全链条、无遗漏、全周期服务。
“无感服务”具体是什么?举两个例子:青岛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王迅在毕业前夕参加了校招直播宣讲会,忙于找工作的她两天后便通过手机短信收到了跟自己专业、就业意愿匹配的岗位和相关补贴政策;已具有副高职称的温琦,在该服务的提前介入和量身政策推送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正高职称的评审。
无感服务聚焦人才个人发展全周期,它能够记录人才发展全周期的节点变化,按照补齐短板、垫高长项的原则绘制个人“成长树”,综合人物画像、行为建模、智能分析等手段,提前推送“晋升政策”、“技能培训”等礼包,引导人才递进式成长。自启用至今,已成功助力16人入选高层次人才项目,人才成长速度较平台使用前同比增长近60%。
关键词》》柔性
在雨林生态中,一根藤蔓可以嫁接多棵大树,横跨东西,所结硕果便会惠及更宽的区域,供给更多的生物。
青岛市在“人才雨林”优美生态的构造中引入了仿生学,出台并支持柔性引才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采取项目合作、成果转化、联合研发、技术引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向全球招募各类英才到青“揭榜挂帅”;支持企业建设“人才飞地”,就地集聚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将市科技计划、科技奖励向以柔性方式来我市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开放,对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直接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范围,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犹在耳畔。近几年,青岛市人社局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市人才办的具体指导下,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人才政策供给力度,创新人才分类培育机制,着力提升人才服务质效,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截至202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0万人,比2018年底(193万人)增长19.17%。其中,全市高层次人才达到14429人,约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2019年以来,全市共为外籍人才办理来华工作许可12937人次,居全省首位。青岛市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双招双引”考核第一名,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十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
“三类城市靠资金,二类城市靠政策,一类城市靠生态。”这句话不是偶然。青岛市的人才服务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多维度、广跨度、创新点星罗棋布,单从几篇文章难以盖全,但通过以上几个关键碎片阈,我们不难管中窥豹,当天那个高频词背后集纳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青岛市人才工作在迈入新阶段后转型升级的坚定态度和新的蓝图方向。
“人才周”及“蓝洽会”没有如期举行,对青岛市的人才引进工作及全球英才来说应该不是遗憾,正所谓“好饭不怕晚”,推迟一段,我们再在“人才雨林”见。(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海涛 配图来源于新华网)
责任编辑: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