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南海营造创新生态,科技型企业“越跑越快”

日前,威海南海新区蓝湖公园内,居民们围在栏杆前,看着湖面正讨论着什么,只听“嗡嗡嗡”机器声不断从湖上传来,驱使人上前一探究竟。

原来是水上冲浪——有企业正在进行体验式的新品营销。带来如此“水上速度与激情”的,是臻迪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电动冲浪板和水翼冲浪板。其中,电动冲浪板还在今年“捧”回了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的红点奖。

威海市先进制造业推进大会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用好“1+4+N”创新平台体系,探索更多灵活、务实、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南海新区强化创新驱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挺起先进制造业“顶梁柱”,加快打造蓝色经济新动能聚集区。南海新区启动工业企业大走访,根据已经摸排上来的105家企业需求,南海新区将加强企业在项目申报、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服务。

营造创新生态

科技型企业“越跑越快”

臻迪科技曾被评为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TOP20,是威海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典型代表。去年,臻迪科技将总部整体搬迁到威海后,40余名工程师也从北京来到南海新区开展产品研发,4条组装生产线投产……这只“独角兽”越跑越快。

从口袋手机云台随动S1到如今的"小鲨鱼"系列全线产品,威海已成为臻迪布局世界市场的产品基地。臻迪看中的,正是这里的创新环境。全市先进制造业大会召开后企业发展信心更足,公司计划未来两年在科创板上市。

最近,南海新区又在为臻迪和区内企业牵线搭桥。臻迪科技相关负责人于华军说:“园区内的企业之间互通有无,在‘一对一’‘门对门’的高效沟通下,产品的物流时效和生产时效都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科技型企业“越跑越快”,离不开优渥的创新驱动生态环境。南海新区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从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膨胀、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构建支持产业创新管理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创新创业,推动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这几天,明池玻璃、嘉和热系统也传来好消息——两家企业双双入选瞪羚企业,成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又一生动缩影。为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南海新区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队培育机制。综合运用项目、平台、金融等“组合拳”培育政策,南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由2016年的2家增长为现在的33家,增长翻了15番;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同比增长45.2%。

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校院助攻“三链”融合

除了“盛产”科技型“小巨人”,南海新区每年都会增添一些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北交大威海校区、山东铝业职业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研究院、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聚集,为先进制造业“三链”融合发展带来了“最强助攻”。

明池玻璃与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的产学研合作早已被传为一段“佳话”。在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提供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明池玻璃与设备厂方共同攻克了相关“卡脖子”技术,研制出国内首台套商用车前挡夹层玻璃压制炉,这让明池继续“稳坐”商用车整车套玻璃生产的“第一把交椅”。

正在调试的新生产线上,汽车前挡玻璃生产周期由原先的90秒1片提升到18秒1片。看着较去年同比增长30%的销售额,公司执行总裁刘在德喜出望外,他说:“新生产线已经进入调试阶段,投产后产能提升一倍,人工投入减少一半,产品稳定性、一致性也将大大提升。”

依托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打造的威海南海新区技术转移协会也交出了高分答卷——协会已对接北京化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长春工业大学和长春理工大学已分别在科创城建设威海产业化基地以及“光电、生物纳米检测与制造”平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此外,科博乐和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也计划在3年内至少在3款产品上实现材料选型或定向开发合作,打造可实现年产100万套热管理系统多品种组件的智能化产线。

威海全市先进制造业大会后,南海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双招双引时强化产业链系统设计,统筹考虑产业配套承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同时,健全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燕山大学数字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快速落地转化,力争更多高水平创新平台纳入全市“1+4+N”创新体系。(王晓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