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生活不仅有“emo”的伤感,还有“yyds”的美好


文/马傲晴

网络用语“emo”“yyds”等网络用语兴起,不仅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潮流语言,也反映了这个时代部分人的心理特征。

“emo”最初是指兴起于二十年代末的“emo”乐队,其喜欢情到深处便演奏,通常大声咆哮或流泪。同时乐队具有坚决的反商业态度,认为自身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故而也有伤感的意味。“emo”经广大网友发现后广泛流传,定义为“丧”“悲伤”等伤感的意思。

“yyds”的由来是因为主播“山泥若”称赞别人“永远滴神”。后来随着网友的不断重复,就变成了现在大家熟悉运用的一个梗。 东京奥运会时,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手写毛笔字版本“yyds”祝贺杨倩获得东京奥运首金 。还有新华社发文调侃“yyds”就是“杨杨得胜”的简称。自此以后,“yyds”更广泛流传。与汉语拼音结合后,也出现了“永远单身”“英语倒数”“杨洋单身”等解释,但人们经常采用的仍是“永远的神”的意思。

我们会发现,人们给“emo”定义的只是伤感时所用的词,而“yyds”的含义更加多样化。可能会说:“emo”的起源自带伤感,所以它应该是悲伤的。而“yyds”起源便是夸赞,向上的情绪,而后来所出现的“英语倒数”“永远单身”不过是在丧文化影响下衍生的。从网络用语的倾向化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人面对复杂多样社会时形成的焦虑,颓废的思维方式。苏轼《题西林壁》曾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描述,所以,在面对同一个事物时,就可能会有“emo”和“yyds”两种不同的思维结果。


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我们惊叹于这个社会的新奇,也恐惧于赶不上时代潮流。网络的兴起,为在这个时代里“赤手空拳”的普通人提供了一片空间。但网友除了发泄情绪之外,也应该提供理性和建设性。我们网购先看评论,评论说好就买,评论说不好就果断放弃,但可否想过每个人的标准和审美观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结果。有人用短视频发出一首很伤感的歌,网友们评论:“emo了。”而后一大群人群体“emo”。但人与人的悲观并不相通,我们也需要有主动思考、给自己疗伤的理性能力。网络是所有人的家,是无数人可以找到共鸣与安全感的地方,会无限包容每个人情绪的正常发泄。但这也会导致一群人深陷痛苦或深陷欢乐的极端情绪出现,甚至会影响社会文化风气。

“丧”文化的出现已成事实,但我们可以不让它影响社会主流。而这,需要无数人贡献自己的积极心态,分享所发现的美好。最主要的是,每个人都应有理性思维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所有人都可以主动思考,贡献自己不同的思想,促进思想的多元化,避免极端化。“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春天。”所以,不必因为一件事情不尽人意而说:“我emo了。”因为浪漫与悲观并不相通,时常消极,却仍然可以告诉自己:“我是yyds。”也仍然继续会有生活的美好扑面而来。(作者系青岛理工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