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为梦想充电,为自我正名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事让我们明白“不破不立”的重要性。社会如此多元,青春如此多彩,这就需要不断摒弃成见,突破藩篱,完善制度,给梦想更肥沃的土壤,为拼搏提供更多可能,让成才“条条大路通罗马”。

1

11月7日,很多人睁眼之后发现朋友圈被“EDG夺冠”刷屏了,在微博热搜榜上,这些关键词也一度占据多个突出席位。这样的热度在一年中极为鲜见。有人表示彻夜未眠,有些大学生组织起“喊楼”。6日晚,仅在B站,S11总决赛的直播就吸引了3.5亿人气,满屏“EDG加油”的弹幕也能看出观众的热情。同时,也有很多人一脸茫然,他们很想知道:EDG究竟是谁?

EDG是一支电子竞技战队的名字。在很多喜欢电子竞技的年轻人看来,这场比赛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国家荣誉,其重要性不亚于足球、游泳等其他体育赛事。而除了对电竞的喜爱外,也因为是逆风翻盘夺冠,其中有复杂的战术体系,以及顽强不屈的意志。很多年轻人在围观的同时,也将自我代入,使得这场赛事具有了某种为年轻人集体正名的意味。

在不少人印象里,电竞不就是玩游戏吗?事实显然并非如此,电子竞技早已是一种体育运动。早在2003年,电子竞技就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了竞赛项目。2013年电子竞技国家队成立。2018年雅加达第18届亚运会将电子竞技纳为表演项目。今年11月5日,杭州亚组委宣布8个项目入选第19届杭州亚运会电子竞技小项。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电子竞技将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所获得的奖牌将计入国家奖牌榜。正如所有为梦想而努力的人都值得尊重一样,人们在EDG这群成功逆袭的少年身上,看到了青春的执拗与梦想的光芒。

这一事件还戏剧性地呈现了代际之间的鸿沟。在互联网时代,哪怕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认知与兴趣也可能迥异。这道鸿沟严重增加了沟通成本,而要跨越鸿沟,切忌心急和粗暴,需要更多包容、理解、更积极的心态以及更宽广的胸怀。不妨抛开偏见,试着去理解年轻人的选择。电竞冠军不等于网瘾少年,电子竞技同样不等于沉迷网游。电子竞技体现的是竞赛对抗精神和对极限的追求,而玩网游更多只是消遣,二者在内核上截然不同。随着电子竞技的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抛开偏见,对于网游也会更加规范,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对青少年成长负责。


2

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这一通知引发热议。可以说,通知释放出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明确信号,将有效拓宽职校生的就业道路,也体现了不拘一格、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标准。在很多人眼中,事业单位一直是“香饽饽”,此次明确要求事业招聘不唯学历,具有明确的导向意义,有利于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歧视。

不过也要看到,真正实现对职业教育的 “一视同仁”,“不拒绝”只是第一步。其一,人社部的通知在各地各部门得到落实,体现到具体的招人、用人实践中,还需要时间。其二,很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部分企业,热衷于招名校毕业生,这不仅是面子问题作祟,也是因为很多时候确实存在一定的能力差别。如何真正提高职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者,我国早已明文禁止学历歧视,但至今仍有很多单位要求“211”“985”高校毕业生,而它们并未为这种“明知故犯”而付出代价。假如监管部门不对此亮剑,就很难让相关单位树立起敬畏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该做好表率,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才用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强化阳光透明的招聘规则,畅通相关投诉举报渠道,主动对接职业院校,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风气。

社会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前提,而提升能力、崇尚专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只有全社会一起努力,才能实现人才奔涌、事业繁荣、国家昌盛。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