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岛渔港的“颜值”!西海岸新区出台建设规划升级改造19个渔港项目

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渔港经济区

西海岸新区出台建设规划升级改造19个渔港项目

提起渔港,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杂乱散落在地的货物,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鱼腥味……“脏、乱、臭”,这是渔港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如今,这一切将逐步得到改善,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渔港、整齐干净的码头以及配套设施完善的美丽渔区。记者从西海岸新区获悉,《青岛西海岸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印发,计划拿出56.59亿元资金,对19个渔港项目升级改造,将极大改变渔港现状,提升青岛渔港的“颜值”。

拓展功能建设现代化渔港

青岛西海岸渔港经济区规划范围涵盖新区所有渔港以及与渔港联动发展的陆海统筹重点项目区域,总面积30.79平方公里。新区渔业港口数量较多,沿海岸分布22处渔港和36个渔船集中停泊点,其中中心渔港1个,一级渔港1个,其他渔港未定级。

除积米崖渔港、薛家岛渔港、琅琊渔港等8大重点渔港外,其他大部分渔港存在建设标准低、渔港功能单一、产业链延伸程度不足、港城融合程度差、环境脏乱差、权属复杂化等问题。此外,受用地、区位条件等限制,未能做大做强,亟需整合资源、提质升级,多元化拓展港口功能,建设现代化渔港。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渔港功能布局合理、港区基础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渔民转产转业成效显著、渔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渔港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完善。到2025年,实现渔港经济区满足新区及周边县市渔船避风要求,渔港避风等级达到12级,满足停泊、避风、补给渔船3500艘。

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新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8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农牧化渔业走向远海,远洋渔业走向深海,休闲渔业和加工流通业等走向陆海统筹。到2035年,现代渔业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200亿元,打造2个渔业相关产业全国知名品牌。

渔民转产转业成效显著。到2025年,渔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培训每年度达1000人次以上。加快渔业产业链拓展延伸,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到2025年实现当地渔民转产转业人数超过当地渔民总数的5%,带动当地渔民增收致富,渔民收入增加10%。

到2035年,将青岛西海岸渔港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渔港绿色节能低碳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休闲渔业首选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新典范。

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

《规划》提出加大对渔港经济区产业内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支持,优先发展渔港配套设施与冷链物流,转型升级深远海养殖与水产品精深加工,培育扶持休闲渔业以及海洋食品与生物医药产业。构建品牌多维赋能体系,优化提升智慧渔港。同时,拟安排胡家山渔港产业区防波堤工程、积米崖渔港港池疏浚工程、连心渔港升级改造以及智慧海洋平台等渔港产业发展项目19个,总投资56.59亿元。

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赵英民认为,《规划》是西海岸新区为贯彻落实国家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要求,升级改造和整合现有渔港,更好地与城镇建设、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等规划衔接,加快建成智慧渔港、平安渔港、清洁渔港、产业渔港和美丽渔港的重要举措。

《规划》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为基础,以智慧渔港、平安渔港、清洁渔港、产业渔港、美丽渔港为主要建设目标,将积极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增强海洋渔业基础保障能力,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渔业经济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充分发挥青岛西海岸渔港经济区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合理布局渔港经济区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渔港经济区以“一带两极多点组团”发展的总体布局,并与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海高区等功能区有机融合,统筹空间布局,集聚要素资源,激发市场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打造“滨海休闲夜景带”

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了“滨海休闲夜景带”的概念,将打造夜景亮化系统,包括渔港夜景亮化和滨海景观夜景亮化。按照《规划》,青岛西海岸渔港经济区各个渔港内的主要建筑物将采用洗墙灯、灯带、投灯光进行亮化照明,形成沿路照明连区成片、绵延不绝的效果,既能突出夜间青岛西海岸渔港经济区的特色美景,又能营造宁静、温馨、柔美的夜景形象。

《规划》还提出要对滨海景观进行夜景亮化。据悉,滨海休闲夜景带位于西海岸东部滨海沿线,向内陆延伸部分区域,北至洋河,南至中铁青岛博览城,是通往青岛胶州湾航线上的形象窗口,是贯通新区最重要的夜间滨海活力带,应在夜间突显繁华、活力、开放的意向,定位为55公里的多彩、休闲滨海夜景带。

滨海休闲夜景带内分布有文化中心、影视中心、多处生态公园以及旅游度假区,是吸引游客观光的重要场所,夜间应突显影视创意产业的多彩特征,形成最具人气的休闲旅游夜景带。在具体的照明建设中,影视文化展示区与休闲旅游聚集地应注重沿线游憩设施、商业与文化建筑的打造,并创造良好的亲水可达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七个方面发力打造海关改革的“青关样板”

青岛海关发布“十四五”行动方案,将在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先做先成

本报11月8日讯 日前,青岛海关发布《贯彻落实“十四五”海关发展规划暨新时代现代化强关建设2021-2025年行动方案》,立足青岛海关实际,明确提出今后五年青岛海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持续务实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关建设。

据了解,今后五年,青岛海关将从全面筑牢国门安全屏障、全力服务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海关改革、全面提升法治海关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应用、打造海关外事工作区域特色、持续推进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等七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海关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加快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海关管理体制机制。

根据行动方案描绘蓝图,青岛海关将在新海关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快人一步、先做先成,各方面制度体系框架搭建完成,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软硬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引领全国海关改革建设的“青关样板”,形成特色鲜明的“青关品牌”,为全国海关系统提供的可复制可借鉴经验做法明显增多,关区各项工作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大关强关地位得到全面巩固。

在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谋划未来发展,青岛海关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主动承接国家沿海开放战略,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扩大区域高水平开放,放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力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青岛海关将不断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监管体系,努力打造具有青关特色、全国领先的“试验田”和“样板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胡相洋 通讯员 孙大治)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