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斐斐
“每天跑5公里,不进食一粒米饭。”近日,20岁的女大学生陈佳通过节食和减肥药等方式致使体重从105斤骤减至60多斤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陈佳最终因乏力、纳差(意指食量减少)四个月,间断晕厥1天,被同学送至医院就诊。这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体重究竟低至多少才能称“瘦”?“极致瘦”是唯一的主流审美趋势吗?
一张“bm体重表”让无数女孩不惜损害健康,只为能穿上那件小码衣服;蚂蚁腰、漫画腿挑战等一经发布,总能引发模仿浪潮。大众媒介通过传递带有“冷白皮、直角肩”等标签的诱导性内容,逐渐抽离女性的个人意志。她们之间的差异被磨平,独特的魅力被忽视,个性在共性的追求中逐渐迷失。被这些标签压制的女性产生一种共同认知:“这才是美,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部分人思想中,这种对身材的严苛要求发展到极致。然而,主流审美并非只唯外表论,而是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大众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从“30+姐姐破茧成团”到“大码模特屡登杂志封面”,一次次颠覆认知的创新,提高了我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逐步打破了用固化思维来定义女性之美的认知。女性之美从来都并非只有一种,不难发现,许多女性工作者都在各自领域埋头深耕、散发光芒。
苏菲·玛索
她们有的是运动场上不断挑战极限、为国争光的巾帼英雄;有的是勇于突破局限的探索者;有的从内而外散发出优雅气质。老将巩立姣四战奥运会,终于东京圆梦,她战胜伤病用成绩书写坚毅之美;航天员王亚萍8年后重返太空授课,她突破局限展现坚韧之美;演员苏菲·玛索不用瘦脸针来维持短暂美丽,她的每一条皱纹都是岁月美的展现。追逐美并没有错,重要的是追逐正能量的美,有些美并不只是外貌,更多的是自然散发的人格魅力。
特别喜欢张雨绮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对某品牌的定义,即实力很强、无限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魅力,具备无限发展的可能,不必刻意迎合主流审美标准。如果不符合美的标准,那就用实力说话建立新的标准,不要让健康成为“牺牲品”。与此同时,媒介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源头,应积极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及时对不理智的模仿行为进行纠偏,切莫让消费主义冲垮内心正义。(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