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反网暴,媒介素养教育是“重要防线”


文/徐林乐怡

正如《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HLA600由人类发明最终背叛人类一样,人们创建社交平台试图实现更高效的沟通,却被滚滚而来的言语浪潮所吞没。北京青年报近日一篇报道指出,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受到网暴影响。这七成受网暴影响的大学生中,有约2%的大学生参与过网络暴力。而谈及对网暴的看法时,88.44%的受访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暴力是非理性的,但依旧有14%左右的大学生认为网暴是一种“伸张正义的努力”。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统计调查显示,约有23.7%的网民是学生,这一群体的占比远远超过其他任一职业。总的来说,学生群体的心智尚未成熟,也普遍缺乏获取、分析、评价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这一群体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同时,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学生群体也较容易参与网暴事件,给他人带来伤害。因此,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需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方式,来减少网络暴力带来的影响。

媒介素质教育可从“能力”和“素质”两方面入手。首先,学校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网络信息,这有利于事前避免网络暴力。这类指导绝非泛泛而谈的“标语式”灌输,而是从各个方向具体而微地进行普及,比如“如果遇到网友穷追不舍地‘杠’应该怎么办”等。建立良好的信息评价体系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如意识到网络匿名性特质带来非理性之后,学生能更清醒地看待网上“互喷”“互锤”现象,而非陷入情绪化的集体狂欢当中。

从另一方面看,学校应教育学生如何在网络环境中保持公民素养,分清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的边界。实际上,“网暴即正义”的看法在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这需要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网暴实质上是一种违背法治精神的“私刑行为”。在网暴过程中,施暴者发泄了愤怒,而受害者的人格尊严惨遭践踏。施暴者意图维护“社会正义”,实质上却是为情绪找一个宣泄的出口。

当前,网络上的信息纷繁芜杂,学生受网暴影响一蹶不振甚至轻生的事件频频发生。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应紧跟时代变化发展,及时地培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网络素养的提升,学生才能既保持理性看待煽动性言论,又保持善意对待每一个网民。(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