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创”为引擎,青岛文化讲“新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源头活水。如今这一源头活水在青岛正逐渐探索出一条挖掘与保护、活化与转化、传承与弘扬的特色之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八年过去了,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相关部署,青岛以自身历史文化特质和资源优势为依托,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延续文化基因,讲好“新故事”。“两创”,正在成为助力青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持续创新创造的重要引擎。

顶层设计谋篇布局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文化植根于齐鲁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又兼受海派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影响,体现出海陆文化融汇、古今文化贯通、城乡文化结合、东西文化汇流的鲜明文化特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品格,也塑造了创新求变的青岛人的精神气质。而这些先天优势,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独特基础和条件。

2018年,青岛正式出台《青岛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方案提出:重点建设“两区三带”五大文化区域,深入实施“八大工程”。“两区三带”的着力点在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崂山名山文化展示区和青岛滨海历史文化带、大沽河流域历史文化带、齐长城琅琊台文化带;“八大工程”则囊括为:传统文化研究与普及推广工程、传统文化题材文艺创作工程、历史文化展示及“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孝诚爱仁”四德工程、文化对外交流工程、文化研究和传播人才工程。

根据“方案”提出的总目标:到2025年,青岛将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具体体现在: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和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对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道德文化高地根基更为坚实,努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

这是城市首次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层面的归纳和整合,“方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通过顶层设计谋篇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岛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青岛又正式印发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重点加强保护青岛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青岛“山、海、城、岛”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特色……这些举措也有力塑造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氛围,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青岛开放、多元、包容的海洋文化特色也在这一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进一步得以彰显和深化。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利器

11月初,位于太平角一路9号的英国驻青岛总领事官邸旧址,修缮后正式开放。随着这座百年老宅变身咖啡馆和时尚秀场,持续五年的“八大关—太平角万国文化建筑博览汇”项目落下帷幕。

这一全国鲜见的历史文化片区别墅群的集中活化利用项目,也正是青岛探寻文化“两创”的新路径的“样本”工程。20余栋历史建筑通过市场化手段,植入文化、时尚、艺术、风俗、美食、民宿等元素,在“加快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时代新使命下,不仅实现了对建筑本体的保护,更盘活了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青岛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最大社会价值。

通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保护,一直是青岛实践文化“两创”的特色之举。近年来,青岛深入开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程,胶澳海关旧址、青岛山炮台遗址、胶澳邮政局旧址、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水师饭店旧址等先后辟建为文化旅游场馆,原国棉五厂、国棉六厂等工业遗址建设成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八大关近代建筑进行综合开发,建设了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太平湾现代艺术展览馆、西班牙风情馆等时尚主题项目;依托革命文物旧址建设红色教育基地,青岛地方支部旧址、即墨县委旧址、高家民兵联防遗址等,先后建成革命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了数条红色主题旅游线路……

挖掘城市近代工业遗存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博场馆展示集聚区,依托老城区文化景点,设计融专业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休闲文化活动…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催生众多文艺汇聚和创意集聚的体验式打卡地,正在成为青岛复活老城区,进行城市更新的利器。

青岛一直持续推进的“博物馆之城”工程,目前已培育建设超过100家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它们共同组成的“触摸老城文脉”“探秘时尚基因”“走进海洋研学”等精品主题旅游线路,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聚集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样本。

辐射力更广的平台载体

过去两年,青岛有31人入选第四批青岛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个项目入选第5批省级项目,2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胶州“多彩非遗·上合有约”项目获评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莱西市院上镇等6个乡镇获评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胶州秧歌、三铺龙拳进校园实践案例》获评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创新实践案例”第一名;青岛市则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座城市的活跃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岛民间的广泛普及与传播。

而这些都得益于城市广泛搭建的从官方到民间的非遗展演展示和宣传推介平台:组织举办“非遗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青岛市文化惠民“传承与共享”非遗创意大集;借助社会资源推进非遗基础性建设——在青岛香港路小学建立“国家级非遗项目胶东大鼓传习基地”,与青岛手工艺协会、青岛古琴协会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还有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合作编撰《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手绘图典》,与媒体合作的专题节目,与青岛市纪委监委合作录制系列短视频——《非遗里的清廉》等等。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更需要聚焦群众需求点、融合时代气息的活动内容。青岛已连续数年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层次、多视角扎实推进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快闪、涂鸦、灯光秀等众多新节俗,使传统文化也成为潮流年轻人追求的新时尚;发挥明星效应、由黄晓明发起的“幸福来敲门”关爱空巢老人公益项目,成为弘扬敬老爱老,传递公益正能量的公益品牌;在七夕节推出的“匠心”技能比拼、特色面食评选等活动,支持和鼓励“巧匠”们扎根本职,传承工匠精神……一系列传统文化创意活动更新迭代,激发了城市文化活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责任编辑:李慧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