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时尚潮流的方式传播与呈现,让其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
传统文化变身“新时尚”融入日常生活
在日前举行的2021年度全国十佳文博社教案例评选活动中,青岛市博物馆的“夜色青博”时尚文旅活动荣获“2021年度全国优秀文博社教案例”。这一连续开展7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20种不同主题夜场活动和独特的夜间参观模式,激活馆藏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时尚潮流的方式传播与呈现,满足了不同年龄市民、游客群体的文化需求。
在青岛,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正以其“百变”的服务创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之融入国民教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之更加深入民心,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这座城市与时代共振,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
博物馆“活了”,与教育有效衔接
在青岛的众多大中小学校园,“博乐伴成长”是学生们都熟悉的系列特色选修课的名称。它是市博物馆依托特有的文博资源,衔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内容,打造的“进校园”新模式。
传统的博物馆“进校园”,以文物知识讲座和流动展览讲解为主,形式单一,参与程度不高,在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博物馆以培养青少年历史文化素养为出发点,联合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课程覆盖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红色教育、技能体验、艺术欣赏等多个领域,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的新课程,使得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持续提升。
新课程结合文物专题展览,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同时又与当下青少年关注的内容和兴趣爱好相关联,解密式授课、探究式学习、沉浸式体验多措并举,充分调动了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引导青少年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汲取文化自信力量。据悉,目前“博乐伴成长”特色选修课已先后走进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第三十九中学、大学路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为青少年送去20多个主题、200余节选修课程,参与学生1.1万人次。
赓续“文脉”,线上线下全覆盖
根据2021年青岛市图书馆尼山书院的统计:截至10月底,书院共推出青图云讲座、云体验、技艺课堂等传统国学推广活动114场,同时配合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推出了吟诵、古琴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参与活动的总人次突破2万。依托图书馆资源,持续推进的传统国学推广工作,成为传承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专家指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要找到当下的切入点。市图书馆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融入图书馆当下日常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中:外语沙龙围绕传统节日主题,举办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年一度的迎新年笔会,重温中华传统礼仪的系列文化活动;端午节的亲子共读活动、“名家谈传统文化(端午)”;中秋节开展的“月圆中秋夜,天涯共此时”在线答题……其中许多活动有效利用了馆藏数字资源优势,线上线下同时开启并形成互动的创新服务模式,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青岛上海路小学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通过组装龙舟模型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韩星 摄
市图书馆的馆藏古籍资源,也成为提高读者自觉保护古籍、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阵地。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的古籍体验系列活动中,“诗书继世 察古知今——2021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画像砖拓印”“藏书章有奖辨读”等都受到读者的喜爱,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创新“非遗”,让传统手艺融入生活
日前,两年一度的“指尖上的传承”第二届青岛市少儿手工艺大赛刚刚结束报名。报名的火爆程度出乎赛事承办方之一、市文化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意料:全市有超过900名中小学生的近2000件作品报名,作品的门类更是囊括木雕、砖雕、核雕、泥塑、面塑、吹糖人等,堪称一次“非遗”小手艺人的集结。
而就在少儿手工艺大赛开启作品征集前不久,市文化馆刚刚完成了另一场“非遗”主题赛事——2021青岛市首届“非遗+”文创大赛暨第二届“指尖上的青岛”民间十大匠人评选活动,朴素的锔艺、泥塑,千变万化的根雕,实用精美的螺钿漆器、掐丝珐琅、精致刺绣还有不断融入新风物的剪纸、烙画……天马行空的设计创造,让人眼前一亮。赛事的主旨相当明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而大赛“传承、创新、共享”的主题,以及它寻找技艺突出的传统手工艺人,征集“非遗”文创产品的新方向,也让我们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与时代交融的未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25日1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