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小牛”亮相牛年央视春晚节目《牛起来》、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特别节目、央视元宵节晚会现场,成为牛年伊始最有观众缘的全国性IP……“墨小牛”的出圈,只是即墨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深挖文化资源,通过搭建载体、强化文艺创作、创新宣传手段等形式,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赋予传统文化时尚元素
“墨小牛”的整体形象是从汉字“墨”字转化而来,腰间护甲的“墨”字选自即墨古城县衙广场“即墨原点”图案,尾巴上还带着一团火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500年前田单火牛阵。
在设计“墨小牛”形象的同时,即墨区还在开发文创产品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今年大年初一,“墨小牛”即墨古城旗舰店正式开张,融入“墨小牛”元素的文创产品变成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工艺品或随身小物件,“墨小牛”形象的玩偶摆件、丝巾、手套、老酒、服装、床上四件套等系列产品琳琅满目。下一步,“墨小牛”还将和即墨当地的年轻品牌进行创意跨界。
即墨古城举办中国文化大讲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王涛 摄
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即墨区创新运用全媒体手段,助力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数据显示,由于“墨小牛”引发的关注,它的抖音话题在春节假期积累了1477.8万的播放量,而“墨小牛”形象更是覆盖了三十亿人次的收看。
“墨小牛”大火后,根据其卡通形象,即墨区还推出了“您懂得 别忘了”公益动画,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倡导文明行为。
只有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现实载体,使其具备更多可见可触的质感和亲和感,方能增强和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传播力。即墨古城深入发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活化实践”。
围绕打造“文化聚落、时尚之都”的目标,自2016年以来,持续举办“来即墨古城过大年”、即墨古城民谣季等主题活动;定期举办学童开笔礼、成人礼、祭孔大典、中国文化大讲堂、传统研学游等传统文化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欢享体验,提升了古城的气质与活力。
即墨县衙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保存至今、三堂俱存的衙署。即墨古城利用MR科技、文创等形式,在即墨县衙常态化演绎童恢训虎、郭琇洗堂、康霖生断案等历史典故,使其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常态化组织即墨柳腔、大鼓书等暖场演出,进行即墨榼子、黄氏烙画、官庄竹编现场教学、文创开发,即墨古城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推动更多传统文化破壁出圈,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打开广阔舞台。
文艺作品让传统文化“穿越”
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服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即墨区深挖传统文化资源,用文艺作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10月7日晚,田横度假区辛庄村文化活动广场热热闹闹,村民们三五成群带着马扎赶来“抢占”好位置。当晚演出的是柳腔剧目《四郎探母》,作为即墨的本土戏种,一些经典剧目在当地群众中一直拥有众多“票友”,每到精彩之处村民们纷纷拍手叫好。整场演出持续2个多小时。
“送戏进万家”活动作为即墨区2021年为民要办实事项目之一,自开展以来广受群众欢迎,这一活动既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又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大力弘扬齐鲁文化、充分展示青岛形象”,即墨区精心创排了以即墨历史先贤人物为题材的大型柳腔历史作品《田横别齐》《即墨大夫》,以“德耀即墨”道德模范人物事迹为题材的柳腔小戏《半个女婿》《面子》等作品;陆续推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歌舞专场演出、“我们的节日”柳腔专场演出、“柳腔戏曲周”专场演出等活动,全年文化惠民演出100场以上,实现了辖区村庄100%全覆盖。
同时,用文艺讴歌伟大时代,积极参与实施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其中,以展现即墨乡村振兴工作成果为题材的柳腔小戏《拆》《最美的人》,分获青岛市第八届“海燕奖”群众文艺原创作品大赛(戏曲、曲艺类)一、二等奖,《拆》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节目录制,柳腔《有事说事》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梁之磊)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26日1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