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岛生物天敌繁育基地:“以虫治虫”,让天牛“牛”不起来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印象初与青岛林业植物医院工程有限公司签约,双方共建院士工作站,这也是青岛市第一个面向林业病虫害防治专业领域的院士工作站。印象初院士工作站主要致力于昆虫种类调查与防治、生物天敌的筛选与应用等专业领域。昨天,早报记者走进青岛林业植物医院公司的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探访这座充满神秘感的“天敌昆虫工厂”,以及整天与虫子打交道的工程师们。

/ 现场 /

大山里的“天敌昆虫工厂”

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南窑社区的一处半山坡上有4栋3层建筑,青岛林业植物医院工程有限公司就在这里,大院里就有青岛生物天敌繁育基地。

青岛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有实验室、繁蜂室、接蜂室、寄主培养室、小蜂培养室、标本室、冷藏室等10多间标准实验室。这座基地最重要的功能是繁育肿腿蜂、花绒寄甲、异色瓢虫,前两者是害虫天牛的致命天敌,后者是蚜虫的天敌。

基地繁育主管惠学娟告诉早报记者,基地是2016年成立的,目前已经实现了肿腿蜂、花绒寄甲等优势天敌昆虫的规模化生产,先后在崂山以及济南市章丘、东营市河口区等推广病虫害防治。近4年来,已经累计释放管氏肿腿蜂约2亿只、花绒寄甲60多万只,将天牛危害率降至50%以下,有效控制了林业蛀干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 揭秘 /

天敌昆虫住在试管里

在青岛生物天敌繁育基地一楼,是培养室、饲养室、接种室、实验室。在接种室内,中间有一个长桌子,桌子上摆放着成堆的塑料盒,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有的装大麦虫蛹,有的装花绒寄甲的幼虫。

  “我们首先诱导花绒寄甲母种产卵,然后将孵化出的幼虫接种到寄主大麦虫蛹上,你看这就是花绒寄甲的幼虫。”顺着惠学娟的手指,记者看到花绒寄甲幼虫不到1毫米长,长的白白的。“花绒寄甲幼虫会啃食大麦虫蛹,获取营养继续发育,大约45天后成虫就会破茧而出。”惠学娟指着一个塑料盒,里面有繁育出来的花绒寄甲成虫,黑色的花绒寄甲又细又长,个头也只一厘米大小。“这种虫子很聪明,幼虫很喜欢寄生天牛。”惠学娟说,他们基地一年四季都可以繁育花绒寄甲。

惠学娟给记者找来了一个塑料盒,里面装着天牛幼虫,旁边是三五只黑色的昆虫,只有三四毫米大小,这就是肿腿蜂。“你可不要小看它们,和花绒寄甲一样,两者都是天牛的天敌。”惠学娟介绍,这些肿腿蜂会蜇刺天牛幼虫,然后在天牛身上产卵,孵化出的肿腿蜂幼虫啃食天牛,并在一周后结茧,再过两周后成虫就会破茧而出。

工人展示繁育中的肿腿蜂。

除了这两种天敌昆虫外,去年,在山东农业大学的指导下,基地还引进了异色瓢虫,这种瓢虫是专门用来对付蚜虫、粉虱、红蜘蛛等害虫的,用在蔬菜大棚、茶园、果园里效果明显。

“去年,我们从山东农业大学引进了一批蚜虫和100只异色瓢虫,并且培育了豆苗来繁殖蚜虫,设置两个实验环境,一个使用异色瓢虫来防治蚜虫,一个是放任蚜虫繁殖。经过5个月的实验,我们发现异色瓢虫对蚜虫的杀灭率在85%左右。”惠学娟说。去年冬天,基地专门捕捉了6000头异色瓢虫成虫,用在了王哥庄的茶叶大棚里。今年采摘春茶时,这处使用以虫杀虫技术的茶叶大棚吸引了很多茶农前去参观学习。

据介绍,青岛生物天敌繁育基地可年生产肿腿蜂100万管、花绒寄甲100万只。“与传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利用昆虫多样性及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在绿地内释放人工繁育的天敌昆虫等技术,把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实现‘有虫无灾’。”惠学娟说。

/ 幕后 /

不怕虫子的“女汉子”

早报记者探访得知,在青岛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有一群不怕虫子的“女汉子”。“我们有一阵饲养过大麦虫,很长的那种,大麦虫身上的花纹很多,刚开始喂养时,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到一团团的虫子,恶心得都要吐了。”惠学娟说。

相比较培育昆虫,上山防治害虫更是不小的挑战。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青岛最热的时候 ,也正是惠学娟他们要上山工作的时候,其中最长的一次,他们连续工作了20多天。每次上山,他们都要不走寻常路,需要从半人高的草丛中,寻找道路上山,沿途他们要在树枝上挂上塑料试管,释放天敌昆虫。“我们要全副武装,山上蚊子多,但也不敢喷花露水,因为怕招引蛇虫,每次工作都会被咬很多包。”惠学娟说,去年7月份,她们3名女生到北宅街道的山上释放肿腿蜂。中午她们找了一个地方暂时休息,突然惠学娟听到背后有“窸窸窣窣” 的声响,回头一看是一条大青蛇正吐着信子,“我忽地站了起来,跑到一边去,后面传来了两名同伴的呼喊声,好在大家没有被蛇咬着。”

工人接种花绒寄甲的幼虫。

记者了解到,每次上山惠学娟他们都要带着一根短木棍,边敲打边上山,还要随身携带着蛇药等药品,此前,有过同事被马蜂蜇伤的情况。“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点,但是看到繁育的肿腿蜂、花绒寄甲可以杀灭害虫,可以保护我们的一片青山,守护好我们的家园,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意义和值得的。”惠学娟说。

未来

构建绿色安全防控体系

印象初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长期从事蝗虫分类工作,30多年来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被誉为世界上认识蝗虫最多的人。

记者了解到,印象初院士工作站落地后,将从科研角度出发,提高企业的整体科研力量,明确崂山地区农林业害虫种类、危害程度及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系统调查崂山地区农林业主要害虫的天敌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筛选优势种类,同时针对崂山地区农林业主要害虫,集成一套绿色、安全的防控技术体系,实现有害生物天敌繁殖的技术创新。

签约仪式上,印象初院士介绍,崂山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昆虫资源丰富,生防昆虫种类众多,有利于进行昆虫资源调查与利用,筛选优势天敌种类,进行人工繁殖将大有可为。

“下一步我们会坚持‘保生态、扩生产、提效益’三大方向,在服务好崂山风景区林业保护的同时,也助力有机茶叶和农作物等崂山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印象初院士工作站团队成员、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刘玉升告诉记者。

双方合作的规划是系统调查崂山地区农林业主要害虫的天敌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筛选优势种类,建立新农业新植保的思想,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使院士团队专家的智慧留在植物医院、惠及青岛人民、维护青岛绿色生态环境。

院士工作站将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大数据的支持,针对崂山地区农林业主要害虫,集成一套绿色、安全的防控技术体系,使崂山地区的生态处于平衡状态,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看到崂山的美景、听到虫鸣。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胡声锐 梁太宏)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