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品变身大产业!崂山区让优秀传统文化因创新、创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几天,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的馒头商家们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漫步在远近闻名的“馒头街”上,浓郁的麦香味扑鼻而来,家家户户热气腾腾……在这里,人们用当地特色大馒头“蒸”出了一条致富路。王哥庄大馒头的火爆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崂山区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特色经济发展,以特色经济丰富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

通过“政府搭台、商户唱戏、居民受益”的模式,在崂山,大家早已司空见惯的馒头俨然成了一个带动百姓致富的大产业。

就在上个月,一年一度的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在青岛二月二生态农场再次启幕。馒头房里,15家馒头商家的“巧媳妇”同台竞技,现场制作高颜值、有寓意的花样馒头,并且展示“福禄寿喜”等主题的花样馒头成品,引来不少市民游客现场参与、体验,感受来自大馒头的非遗文化魅力。

在青岛,作为一款非遗产品,王哥庄大馒头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专供面粉+崂山水+手工揉+铁锅蒸+木柴烧+传统工艺,高品质的原材料塑造的高颜值、高品质的王哥庄大馒头成为大家喜爱的 “网红”。

“网红”如何才能不过气?创新成为当地居民的“撒手锏”。面食行业的能工巧匠们在传统花样基础上,不断为王哥庄大馒头融入地方元素,创新馒头的花样造型。不单单是在产品创新上,王哥庄大馒头在运营模式上也在不断创新。其中,大馒头文化节不仅实现了大馒头与各类特产的深度融合,更使得土特产与文旅资源实现了有机融合。而除了创意类、民俗体验类、旅游伴手礼类产品外,不少馒头加工商户也认识到了线上销售的好处,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带货。目前,已有70多家大馒头商户开通了网店,使得王哥庄大馒头“朋友圈”遍及海内外。据统计,2020年,王哥庄街道大馒头商户达160余家,解决了3000多人就业,全年使用面粉42.3万袋,加工大馒头1.48万吨,产值约1.19亿元。

正是通过不断推动王哥庄大馒头这一非遗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地的传统产业格局被进一步打破,实现了三产融合、激活了区域产业发展的生命力。

以馒头产业带动百姓致富只是讲好新时代“崂山故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崂山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真正站在“群众视角”,使老百姓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传播者,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一年一度的鲅鱼节远近闻名。今年4月,2021年沙子口鲅鱼节启动仪式在沙子口广场举行。以鲅鱼为媒,景点民宿体验之旅、品酒文化之旅、鲅鱼品宴之旅、田园采茶之旅、精品路线之旅等“五大之旅”开启沙子口休闲旅游季,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走进沙子口。以鲅鱼节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为切入点,沙子口街道以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助推沙子口旅游经济做大做强,以文化旅游引领地方乡村振兴。

作为崂山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崂山民间故事》蕴藉着浓厚的人文内涵,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这些精彩的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近日,非遗传承人刘振居来到曲家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崂山方言讲述《刘墉游崂山》和《大油松与老虎》的传说。在故事中,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了崂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风遗俗,不少听众感慨:“这类活动举办的频率应该更高一些,让宝贵精神财富能够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崂山让优秀传统文化因创新、创意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厚重文化底蕴和新时代文化气息完美交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 涛)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