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港口提质增效,前三季度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总投资3600多亿元的110个涉海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98%
经略海洋:青岛迈出逐梦深蓝铿锵步伐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发展优势,经略海洋是青岛在蓝色经济时代全面起势的最佳路径。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以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为“坐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发展的重要论述,向着总书记擘画的前进方向,不断推动全市海洋发展取得新成效。
聚焦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战略部署,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4%。
面向“十四五”更值得期待的远景目标,青岛已经开启了经略海洋的新征程,加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努力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写就逐梦深蓝的绚丽诗篇。这既是青岛对总书记赋予的国之重任作出的真切回应,更是青岛昂首奋进的决心和勇气。
平台云集、人才荟萃,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喷涌勃发
10月28日,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青岛揭牌运行,已完成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样品入库超10万份,未来10年内种质资源保藏量将达到34万份,标志着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水平、海洋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迈上新台阶。
通过建设种质资源库,青岛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国家水产种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中心、海洋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及种质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支撑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和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这是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力不断提升的缩影。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扩大海洋优势,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青岛搭建企业、资本、科研机构等多方互动的海洋科创平台,促进更多高端人才团队和研发成果在青集聚,带动应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突破。
今年以来,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正式在青岛投入使用,这是国内海工“大鳄”中船重工直属的第一家海洋装备研究院,昭示着青岛作为我国海洋科研重镇再添彩翼;集聚中科院13家院所科研力量的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成,海洋科技“航母”扬帆启航,让青岛进一步成为我国撬动海洋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自然资源部公布全国42个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青岛新增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渤海生态预警与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和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海洋领域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37家,继续领跑全国。
依托海洋创新平台,海洋人才在青岛不断集聚,成为经略海洋的“第一资源”。就在前不久,青岛新增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两人均来自海洋领域。至此,青岛共拥有36位住青院士,其中20多位为涉海院士。
目前,青岛共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约30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30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青岛正在研究制定部、省、市三方共建方案,推动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国家三大深海平台”落地生根。
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催生了青岛强大的海洋创新能力。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开幕式上发布的海洋科技指数显示,青岛蝉联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第一名,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数中以93.195分继续保持第2位。
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金融支持,跻身海洋新兴产业“第一梯队”
在海洋成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的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海洋科技贡献率,培育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青岛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共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已初步构建起“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新型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机制,组建了由7名院士和8名首席科学家领衔的18个研究中心。作为工科院校里的“大哥大”,清华大学与青岛携手,必将孵化出大量海洋科创成果,推动海洋产业跨越发展。
此外,依托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蔚蓝生物等研发平台,青岛建立起“企业+研究院”前、中、后端对接协作机制,为海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打开了“通路”。
大项目落地为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载体”。今年,总投资3600多亿元的110个涉海重点项目提速发展,前10个月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0.8%,开工率达到98%。
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聚大洋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园、百发海水淡化二期、崂山沙港湾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加坡TUFF海工在青岛注册其目前国内唯一的子公司塔福能源有限公司,随着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海工项目落地,青岛将成为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全产业链的全球枢纽。
除了发展“存量”,青岛还持续加大海洋领域招商引资力度以谋求“增量”。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24个,总投资976.4亿元,其中投资超过50亿元的项目有6个。
项目落地离不开持续、稳定、高效、精准的金融支持。为此,青岛拓展涉海企业金融服务渠道,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化合作,满足各类涉海项目融资需求。
多措并举之下,青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海洋渔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
聚焦研发设计、研发中试及成果转化,青岛推动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提速换挡,形成了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古镇口融合区和青岛蓝谷等三个各具产业特色的集聚区。今年,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承接法国达飞海运集团10艘集装箱船订单,标志着该企业船舶业由传统船型向高附加值船型转型升级。
推动现代渔业升级跨越,青岛加快探索发展近、远海养殖新模式。目前,全市海洋牧场共有23处,其中1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总量九分之一。作为青岛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完善的海洋牧场企业,鲁海丰海洋牧场集海水养殖、休闲垂钓、海洋科普、海上观光、海鲜餐饮等功能于一体,基本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6月,全国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一号”网箱首次实施三文鱼规模化收鱼,且质量品质达到出口欧盟标准,为下一步的扩大生产积累了经验;全国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建造顺利,将于年底前下水调试。
建立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步入向高附加值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我国首次发布的《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全国沿海城市中,青岛与上海、广州、深圳对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总指数的贡献合计为24.5%,处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港城融合、产城共兴,以港口联通世界站上对外开放新风口
依海而建、依港而兴,港口是海洋城市巨大的发展优势之一。今年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加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海洋港口发展提质增效,使之成为青岛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新窗口。
8月24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52.1自然箱,“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第7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今年以来,青岛港这座充满“黑科技”的码头不断自我进化,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口,依托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研究新技术、优化作业流程,现场作业效率稳步提升。前10个月,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33亿吨,同比增长5.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87万标箱,同比增长10.3%。
不仅仅以吞吐量“论英雄”,在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加持下,青岛港越来越成为青岛向海经济、海洋外向型经济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向着港城融合、产城共兴的方向进发。
今年,在青岛国际邮轮港区,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等总投资约68亿元的8个项目和邮轮港区先开区市政配套一期工程已集中开工,将极大带动青岛航运、贸易、金融、邮轮产业的聚集发展。
6月7日,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揭牌,山东港口依托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优势,全力打造集交易、信息、金融、物流于一体的功能体系,努力建成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国际油气中心。
7月29日,“原油全链条贸易服务集采平台”“油气全链条贸易服务集采平台”“多货种、多区域全链条贸易服务平台”“畅通国内大循环 助力高质量发展新平台”四大平台在青岛启动,进一步实现资源集聚与合作共赢。
以一港联通世界,青岛港加速了全球各类发展资源在青岛集聚、耦合,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站位更加高远,青岛港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的作用也更加凸显。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围绕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青岛进一步担起了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的责任,将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全球现代海洋产业、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全球海洋生态示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等“五个中心”,书写奋发向上的蓝色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青岛日报2021年12月6日1版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