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面孔〡非遗传承人张士心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从田间到闹市,传统食材的制作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炎热的夏季,位于李村大集的张氏小磨香油店铺内,石磨不徐不疾地旋转着,金黄的浆液源源不断地从石磨缝隙中渗出,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芝麻香味。一位中年男人手持大勺在一口锅内搅拌,他便是张氏小磨香油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士心。



2020年7月,张氏小磨香油制作技艺入选青岛《李沧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张士心(右)与父亲张永岭)



三十年的诚信和坚持,换来了张家香油的金字招牌。1986年,张家二哥张永芳和老四张永喜从德州来到青岛打拼,一年后,张士心的父亲——老大张永岭和老三张永刚也追随他们来到青岛,自此,张家的祖传秘制香油开始在青岛生根发芽。(图为张永岭筛选芝麻)



李村大集没搬之前,在大集东侧、河道北侧就能看到“张永芳香油坊”“张永喜香油工作部”“张永岭香油铺”等几个简陋的牌子。正是这几个牌子养活了吃苦耐劳的张家四兄弟。



如今,大集搬迁,新李村大集西北口处,张家香油铺的几个牌子依旧醒目。张士心介绍说:“家族做香油的技艺从老爷爷那一辈开始,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有了百年的积淀”。



从生炉火、选芝麻、洗芝麻、炒芝麻、磨芝麻、到最后的撴油,芝麻要经过8个小时的历练才能成为滴滴醇香的香油。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



洗芝麻时,每次将近百斤芝麻倒入锅中,加水冲洗,直到芝麻干净为止。煤炉烧制也是炒好芝麻的关键,火候由张家非遗传承人亲自把握,期间要不断地观察芝麻的颜色来添火。



白芝麻炒到变黑,水分都蒸发了才代表炒好了,拿手轻轻一捻一试,芝麻的火候就感觉出来了。炒好的芝麻要用风扇吹干,磨盘转动,一粒粒芝麻变成了绸缎一般的黏稠液体。



磨好的芝麻要进行最后一个出油的过程。把开水加入磨好的芝麻糊里,通过搅拌,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这种被称为“水代法”的工艺将香油分离开来,然后再用撴油机撴油。



张士心介绍说:“做小磨香油非常辛苦,但买香油的顾客络绎不绝,平日张氏小磨香油日均销量五六十斤,节日期间一天能卖两三百斤。现在技术先进了,部分加工可以使用机器,但是关键炒制工艺还是需要人来控制”。



在吃的法则里,味道重于一切。芝麻的味道、炉火的味道、香油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勤俭、坚韧、念旧、传承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青岛观”摄影师 董志刚 摄)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