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深刻把握“十四五”开局形势,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核心任务,坚持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以高标准治污、高效能创新,高质量服务,打造多领域“青岛样板”,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11月,PM2.5、PM10浓度分别为27、5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9%和5.4%,空气质量继续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土壤环境保持稳定,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8.8%。
高标准治污攻坚 让市民感受“生态美”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任务,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岛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
从抑尘、控车、压煤、减排等重点方面持续“治气”,出台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攻坚“30条”,落实精细化治理措施,“青岛蓝”更经常的出现在市民的朋友圈中。
出台《青岛市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保障提升攻坚方案》,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城镇、生活等水污染治理,并针对大沽河等9条重点河流制定“十四五”一河一策工作规划,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改善幅度在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22位,改善幅度为近年来最大。
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灵山湾获得全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审第一名,西岸前海湾区、崂山湾区美丽海湾建设纳入“十四五”国家海洋生态环保规划。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达到98.8%,海洋城市特色更加彰显。
坚守安全底线,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的环境监管,实现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全覆盖。组织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验收和成果应用,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把市民的愁事放心上 向突出环境问题说“不”
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着力解决市民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截至目前,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650起,处罚1亿元,36起案件移送公安部门依法查处。高质量完成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建立严谨高效的工作体系,综合运用清单化调度、督战检查、问题督办、验收销号等手段,严抓实干落实整改。
大力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巩固提升五年行动,推广“县域打包、全域治理”模式和集中拉运、纳管、建站等治理方式。截至目前,今年新开工村庄1710个、竣工544个,实现投资21.83亿元,开工数量、投资规模位居全省第一,累计76.2万群众受益。
认真抓好“三我”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坚持“首接负责制”“顶格工作法”,正面回应关切,主动接受监督,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全部按时办结回复。加强社会化宣传发布,运用新闻媒体通气会、环保公众开放等多元化宣传平台,有力提升生态环保宣传的生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改革创新成果显著 绿色青岛样板频频“亮相”
主动融入“项目落地年”主战场,努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组织编制《青岛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助力西海岸新区申报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印发实施《青岛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其中,我市“强化‘三线一单’引领,助推热镀锌产业布局优化、集聚发展”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三线一单”落地应用案例汇编,为全国深入推进“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树立了样板。生态文明创建稳步推进,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环评改革持续助力项目落地,进一步扩大告知承诺审批试点范围,累计完成告知承诺审批1000余个。率先在全省试点小微企业环评打捆审批,将园区(或工业楼宇)中同类型或相近类型建设项目时,打捆编制一个环评文件。今年6月,我市落地全省首个打捆审批项目,与之前相比,节省2个月时间,为小微企业减负,助力项目快引进、早落地、早投产注入动力。
优化执法帮扶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执法检查模式,将174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名单,实行差异化监管。制定19项免罚或从轻处罚清单,105起案件免于处罚,免罚金额1400多万元。与市中级法院联合建立“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制度,帮助企业解决生态环境法律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使命在肩。2022年,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以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为出发点,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市民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绿动力”,为把青岛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有实力、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的环保贡献!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