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日趋壮大,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价值链加速重构,在2021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位列第7位——
青岛制造:加快转型,加“数”前行
11月29日,咨询公司赛迪顾问发布2021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青岛位列第7位,为近4年来最好位次。榜单基于对全国293个地级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研究和评估,从一定侧面反映出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和水平。
站上“十四五”的起点,即便最“挑剔”、最严苛的观察者也无法忽视青岛制造业的变化。
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1%,工业升级态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14.5%,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5.9%,高于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速12.3个百分点,发展后劲十足。
如果将视角深入产业肌理中,种种变化会更加令人信服。
先进制造业大项目的持续引进和快速建设,让青岛新兴产业版图持续扩展,加速重构着青岛制造业的产业体系;产业创新范式的转变以及实力日趋壮大的中小企业,让产业创新更加多元,青岛制造业创新生态加速重构;数字化转型不断进阶,全面重塑青岛制造价值链。
大项目“批量”收获,产业体系加速重构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大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是青岛制造业重塑新优势最重要的课题。今年以来,青岛一批先进制造业大项目陆续传来好消息,新兴产业布局加速起势。
11月26日,开工建设短短18个月后,位于西海岸新区的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正式投产。在这里,目前需求量快速增长的5G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芯片,通过当前业界领先的封装技术完成封装。全面达产后,工厂月封测芯片可达3万片。
集成电路制造是先进和高端制造业的代表,也是青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致力于填补的产业空白领域。今年,多个大项目接连突破,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已经看到曙光。
封测上游的晶圆制造,同样位于西海岸新区的青岛芯恩,8英寸线于8月2日投片成功,所产的功率芯片良率达90%以上;在半导体器件领域,位于即墨区的惠科半导体早在今年1月就正式投产,明年底满产后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新型功率器件生产基地。一个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已现雏形。
同样实现了填补空白的还有新型显示产业。10月13日,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青岛生产基地项目在西海岸新区开工,主要生产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终端的物联网平板显示模组,而一个月后,一期总投资160亿元的青岛光电显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致力于光电显示产业上游核心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的生产研发。
在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的推动下,青岛航空航天产业也迈出了一小步。今年4月6日,项目正式在上合示范区开工,将建设全球卫星星座业务总部、全球卫星星座测运控中心、智慧物流应用基地、智慧海洋应用基地、AI数据运营中心、终端模组设计研发中心等,目标建成国内首个全球低轨卫星星座,打造世界领先的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示范项目。
产业发展没有速成“心法”,新兴产业发展更需要持续不断地浇灌和培育。青岛培育多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大项目带动下,产业成色又足了几分。
今年2月正式开工,目前正在进行乘用车冲焊联合车间主体建设的奇瑞青岛基地乘用车项目,为青岛带来的绝不只是第5家整车制造企业。作为在自主研发领域具有优势的车企,奇瑞拥有整车、发动机、变速箱的自主开发能力,新能源汽车技术也一直位居国内前列,并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与青岛拥有资本纽带的奇瑞,将为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今年1月正式投产的美锦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拓展了青岛“氢能”汽车布局;预计于年底投产的莱西北京汽车制造厂项目,是青岛首家一线汽车品牌总部基地,填补了青岛整车总部企业的空白。
范式转变,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创新,是制造业从“传统”迈向“先进”的原动力。创新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一座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快慢。今年以来,青岛在制造业创新生态的转变上有目共睹,不论是创新范式的转变,还是创新主体结构的优化,都足以凸显青岛持续增强的产业创新活力。
11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这是国家首个家电行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青岛首个落地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海尔、美的、海信、方太、澳柯玛、中国家电院、中国电研等行业骨干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将聚焦家用电器高端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在本体技术、智能技术、安全技术、场景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创新中心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打破企业界限和地理限制的创新生态,一改过去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创新合力的状况。众所周知,当前产业的竞争早已从单个企业的竞争演变为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竞争。只依靠企业单点突破,很难实现产业创新能力的跨越。国家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初衷也正在于此——弥补创新链条的断裂环节,特别是要解决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所谓的“死亡之谷”,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凝聚在一起,完成将珍珠串成项链的关键一步。
通过这种新模式,创新中心将助力提升我国高端智能化家电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竞争力。而青岛作为创新中心的“大本营”,必将率先受益。目前,负责创新中心建设运营的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已经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制定标准7项,智能模组解决方案已经赋能行业60余家中小企业。
家电产业走得最快,但绝不是孤例。目前,青岛在船舶海工、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海洋药物、超高清视频等领域拥有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绿色印染等7个市级试点单位。
中小企业是制造业创新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青岛日益壮大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和独角兽群体,逐渐颠覆了外界对青岛制造业“点高面低”的刻板印象。
科创板上市军团是个很好的观察窗口。11月26日上午,伴随着一声声清脆锣声,青岛科创板“第5股”——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自2015年成立以来,其非晶合金材料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7月科创板上市的青达环保,为电力、热力、化工、冶金、垃圾处理等领域的客户提供炉渣节能环保处理系统、烟气节能环保处理系统和清洁能源消纳系统解决方案,多项产品在行业内领先;2月科创板上市的海泰新光,自主研发的高清荧光内窥镜器械,能够实时示踪胆囊管淋巴系统、组织血流灌注和精确定位肿瘤边界,是精准微创外科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应用。
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青岛50家企业入选,占全省总数的23%,在全部三批名单中总计上榜企业数量达97家,位列全国第八,超过广州、杭州等城市。
根据今年9月发布的2021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青岛新增歌尔微电子、以萨技术和创新奇智3家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总量达13家,在中国独角兽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五,在全球独角兽城市中排名第七。
数字化转型进阶,产业价值链全面重塑
拥抱数字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对生产体系、组织方式以及产业链条进行全方位赋能,制造业价值链将得到全面重塑,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的进阶。今年以来,青岛屡屡取得标志性成果,多年来在数字化转型上积蓄的力量,开始加速释放。
1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青岛与无锡、杭州、成都、宁波等城市一同入选综合类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成为全国11座综合类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之一。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催生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重要路径。青岛之所以能摘得服务型制造“国字号”示范,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工业互联网以及数字化转型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
获评国家级示范项目的双星集团,依托物联网等技术搭建开放的汽车后市场智能服务平台,不仅实现轮胎的在线运营,还探索从“卖轮胎”到“卖公里数”的商业模式转型,不断拓宽价值空间;入选省级示范项目的澳柯玛商用电器公司,建立冷柜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系统连接冷链设备超过60万台,在采购、投放、在市管理、维修、报废等环节向快消品企业提供物理化、数字化双重服务,2020年综合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已超过50%;入选最新一批市级示范名单的青岛宏大纺机,自主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对设备的远程运维,在疫情发生之后成为客户眼中重要的产品加分项……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超过50%,“上云用云”企业3万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高达93.4,已上线运行赛轮橡胶轮胎等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26个。不仅如此,青岛还上线了全国首个“产业云脑”——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人力、财务、税务、法务等相关业务的一站式办理的同时,通过持续接入越来越多垂直平台和生态伙伴,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本地化特色的工业互联网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
不断优化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为更多新模式新业态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今年,青岛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创新实践已经突破了单个企业的界限,向产业集群方向更进一步,旨在依托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挖掘产业潜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中德生态园家电产业园、西海岸新区董家口的化工产业园以及高新区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成为首批推进园区。目前,中德生态园家电产业园已建立起涵盖园区总览、5G全连接、园区竞争力、产业协同、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运营、智慧安防等8大模块的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输出以数据为支撑的产业地图,能帮助政府摸清产业底数,为产业机构调整等提供数据支撑。
全面重塑优势的青岛制造业,相信不久之后就将开启新的“黄金时代”。(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青岛日报2021年12月13日1版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