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方向。在广大市民的心中,口袋公园里装的不仅是一抹绿意,而且是更多幸福的色彩。而未来,基础设施是否更便民、设计功能是否更完备、文化内涵是否更深邃,则是口袋公园能否承载更多居民幸福感的三重维度——
让小小“口袋”装进更多幸福
近年来,口袋公园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新时尚。短短5年间,已有312个口袋公园落户青岛,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居民们为这一惠民之举点赞的同时,也寄予口袋公园更高的期许和更美的展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方向。在广大市民的心中,口袋公园里装的不仅仅是一抹绿意,而且是更多幸福的色彩。而未来,基础设施是否更便民、设计功能是否更完备、文化内涵是否更深邃,则是口袋公园能否承载更多居民幸福感的三重维度。
首先,口袋公园基础设施便民,是决定居民幸福感的前提。
此前,崂山区丽海花园小区的欧先生曾致电本报反映,深圳路上一个两公里长的口袋公园没有供人休息的座椅,居民深感不便。深圳路这段绿化带建成已20年,居民原本只能路过,不能走进去活动。2018年,相关部门对绿化带进行了升级改造,增设了健身步道。但此后3年多的时间,口袋公园里始终没有设置座椅。气喘吁吁的居民无处休憩,前来散步的老人要自备马扎,让高颜值的口袋公园,难以留住人气。
口袋公园大小不一,设计上也无严格标准,设施配置难以求全责备,但基础设施的缺位是不可忽视的短板。试想,精致美丽的口袋公园没有垃圾桶,时间长了难免果皮纸屑满地;造型独特的口袋公园周围没有公厕,游兴正浓的居民无处“方便”,难免影响居民们的幸福感和体验感。
设施的问题其实并非无解。职能部门只需要迈前一步,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广泛征求民意,汇聚民智,推动问题的解决。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居民们的反映和媒体的报道,崂山区城市管理局最近已在深圳路口袋公园增设了6处座椅,为公园增添了许多“温度”。
其次,口袋公园的功能性和互动性,是群众更进一步的幸福需求。
“倾听与商量”第七期协商活动围绕“加强山头公园、口袋公园建设,提升市民宜居幸福指数”展开。在街头采访中,部分市民表达了这样的期待:口袋公园应该是能让居民们聚在一起唠嗑、打扑克、下棋的地方,最好还要有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
口袋公园不仅是一处风景,而应是一处“活的风景”。让口袋公园“活”起来,必须注重市民感受,设计者应在建设之初广泛调研,了解周边居民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规划,切实提升口袋公园的功能性与互动性。比如,居民区周边的口袋公园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要使用人群。这部分口袋公园在设计时必须注重适老化和适童化,尽量避免设置过多台阶、陡坡和障碍物。不仅如此,还要尽量为老年健身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预留空间,让口袋公园成为他们美好的休闲空间。
同时,富于城市文化内涵的口袋公园,是提升居民幸福体验的重要一环。
位于市北区昌邑路、沾化路路口的昌乐园原本是脏、乱、差的废弃地,被打造成口袋公园后,融入了周边百年老企业的文化元素,通过浮雕、雕塑和注解文字,让居民在游园赏景之余还可以寻到青岛工业老品牌的文化印迹。
行走在昌乐园,人们最深的记忆点往往不是四季有花,移步有景,也不是亭台长廊,古韵雅风,而是其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和历史脉动,城市的工业文化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要想不落“千园一面”的窠臼,赋予每座口袋公园不同凡俗的“气质”,必须结合周边地域历史和其本身特色来增加文化元素,提升其主题内涵,让口袋公园成为见证城市的更迭、留存居民共同记忆的所在。
当然,口袋公园的建设不必“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有一些“留白”。众所周知,“画布”一旦被画满,未来就没有继续描绘的空间。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设计者应以富于前瞻性的眼光,为口袋公园的未来建设留下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让小小的“口袋”在未来也能装进更多的幸福。
青岛日报2021年12月15日9版
(点击版面查看全部内容)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