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青岛用一场“科技盛典”,致敬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的成果!
12月16日上午,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对获得2020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2020年度,共有156个项目、人选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获最高奖;另外,还有10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9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3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4人获国际合作奖。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的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谁站在了科技创新的潮头,谁就占得了先机。获奖项目代表着过去一年青岛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准,也让青岛再一次展示了作为科技名城的底气:
这些项目既有对前沿创新的引领,也有对产业经济的助力,昭示了青岛产学研合作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青岛特色产业的前沿水平,凸显了青岛企业科技创新的实力,也闪耀着科技服务民生领域的光芒。
这不仅是青岛“过去”在科技创新领域成绩的体现,更是蕴含着城市可期的未来,是新发展阶段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01、寻求“最优解”
一年一度的市科技奖颁奖是一场岛城科技界的“盛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获奖项目都是从全市各个领域“精挑细选”出来的佼佼者、领路人,在某种程度上标注着一座城市的科创高度。
对这些极具含金量的项目进行颁奖,既是展示科创魅力,也昭示着这座城市加码布局科创引领发展的态度。
左图: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
右图: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
经济社会要发展,就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事实上,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已经在科技创新领域找到了更多新“打法”。
今年以来,青岛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等方面加足马力,不断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力不断增强。
截至目前,青岛已有6306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年底高企总数有望突破5400家,上市高企总数已达36家,科技金融累计助力企业获得信贷1198亿元,全国乃至全球领衔的颠覆性技术频频在青岛面世……
放眼全国,当创新被史无前例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已经成为“国策”,加码布局科创引领发展成为前排省市不约而同的选择。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青岛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这个时候举办大会,是要回望过去,更是要眺望未来。在奖励前瞻性重大原创成果、奖励引领原创性科学研究的战略科学家、奖励扎根高精尖产业取得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也明确释放着科技创新的前沿信号,为“后继者”提供参考方向。它昭示着青岛正将科技创新摆上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的中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寻求新阶段发展的“最优解”。
02、标注新高度,同时也“接地气”
科技从来都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创新诞生于实际需求中,又“反哺”产业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青岛的获奖项目不仅代表着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也能与产业发展和实际应用合作,“舞”出共同发展的脚步。
统计显示,获奖项目中,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现代海洋等青岛重点产业的项目共110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约70%。
例如,由我国唯一一家可生产自动络筒机的企业——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完成的“VCRO自动络筒机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创新,研发的产品有效降低了纺织企业的用工成本,提升了我国在自动络筒机研制行业的话语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
企业本身就是市场和产业需求的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最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本次获奖项目中,企业这一创新主体的获奖比例再度提高。
青岛市科技局统计显示,本次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数量首次超过高校和科研院所,达到65项。获奖企业中,78%为高新技术企业,头部科技企业引领作用增强。
在集成电路领域,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超高清显示驱动系列化芯片开发及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研制了超高清显示驱动系列化芯片,打破了海外相关技术和产品垄断,实现了我国显示驱动控制芯片的完全自主可控。项目形成了全系列芯片产品,年出货量突破3000万颗,近两年来产生销售收入7.58亿元,有效推动了液晶面板和相关芯片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从企业需求出发,青岛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通畅。获奖项目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特色突出,在全部企业参与的91个项目中占64项,占比达70.3%。
其中,青岛耐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青岛大学联合开发的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实现了3分钟快速提取直接上机测试,40分钟内完成核酸检测,将核酸检测从“小时级”转变为“分钟级”,获得了唯一的科技创业类一等奖奖项。
而面向青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发展领域,不少获奖项目覆盖了百姓穿衣、看病、出行等生活需求,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改变生活的“福利”,体现了科技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滨海城市复杂的环境和条件下,机场建造往往面临施工难度大、风险水平高、施工运营损伤识别难等技术难题。青岛理工大学牵头完成的项目就是要解决这些难题。目前,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济青高铁等多项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显著节约了建造和维护成本,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8亿元,有效提高了机场等工程的安全度。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团队历时18年建立的碘-125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技术体系,则在国内外率先创建了多模态图像融合导航系统,实现了实体肿瘤的精准手术模式。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在包括青大附院、青岛市中心医院等在内的市内外20余家医院推广,累计救治患者2万余人。
03、他们是冲击国家科技奖的“后备军”
获得市科技奖不仅是在城市发展层面获得了认可,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获得市科技奖或许只是个起点,这些项目和人选往往具备冲刺更高级别奖项的实力,是省科技奖乃至国家科技奖的“后备军”。
例如,最高奖获得者笪良龙已经获得了山东省科技最高奖的提名。细看下来不难发现,获奖项目中已经不乏享誉全球的“王牌”成果。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生物安全柜与安全联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便首创了智能生物安全柜以及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安全防控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创新,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应用。
该项目成功解决了传统生物安全柜在气压波动大等极端环境下难以稳定运行、缺乏联控功能无法形成整体联控体系等难题,同时增加完善智能控制功能,形成协同智慧管控平台,打造更加完备的实验室整体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创新,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安全装备产业技术进步。
相关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于雷神山医院等防控一线批量应用。目前,产品累计在全国34个省市地区超1000家机构投入使用,应用客户涵盖医院、疾控中心、科研院所、药企等;同时,在英国、法国、印度等国家以及亚太、非洲等海外地区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效支撑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了关键设备保障。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决定发展。有没有未来,能不能高质量发展,关键看科技创新怎么样。
到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经济的整体质量;同时,产业的发展也会推动科学技术“更高、更强”。
透过在科技奖中崭露头角的项目,我们应该对青岛的科创引领产业发展抱有更强的信心,也应该在青岛未来产业的发展上怀有更大的期待。让一个个前沿成果“照进现实”,就是青岛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更多国家科技奖“后备军”的决心。
布局未来产业,就要继续推动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进行创新式、跨越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只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才能涌现出更多的“硬核”企业,助推青岛站上创新发展的新风口。
这也是为什么,青岛在培育科技企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新打法”,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企业”的科技企业发展梯队,促进科技企业“量”“质”齐升。
2020年度获得青岛市科技奖的项目和人选不仅是青岛“过去”在科技创新领域成绩的体现,更是未来青岛挖掘科技创新潜力的希望,是新发展阶段青岛科技创新进步的“指路牌”。在高质量获奖项目的引领下,期待青岛能收获更多、更有含金量的科创成果。
作者 | 耿耿 摄影 | 韩星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