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7日讯 记者从今天下午举行的青岛创新开展农民培训、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连续8年将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市办实事,今年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800多万元,培训农民2.4万多人,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培训农民16万多人。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建成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个
“我们合作社基地种植面积有2000多亩,同时建设了21个现代冬暖式大棚,今年销售收入可达800万元左右。能取得这么好的发展成果,离不开这些年来参加过的农民培训课程。”青岛九龙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春花介绍,通过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训 ,合作社把原来的秸秆、家禽粪便等废弃物变成了有机肥,增加了农作物产量;用熊蜂授粉技术替代了人工授粉,让西红柿的授粉成本从每亩地2000多元降低到400多元,亩产高达1.2万斤;采用冬暖式大棚种植马铃薯,使其成为青岛地区最早上市的马铃薯,预计亩产3000斤,每斤售价8元。
李春花是我市培养出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的典型代表。据了解,为适应农业科技进步所需,我市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系统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驻青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优质资源,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等多方参与,较好解决了培训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目前,建成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个,市级培训示范基地26处,农民田间学校160处。
为锻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我市从全国各地选聘理论基础扎实、授课水平高的500余名农业专家教授和指导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1000余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讲师团”,讲授新知识,传授新技术。还把全市1万余名乡村种植、养殖、农机、农艺、营销等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组织起来,传授绝艺、推广绝技。
对参训学员,组织专家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电话访谈、入户指导、田间地头走访等方式进行后续跟踪服务,随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员发展产业提供坚强的后盾。据悉,今年我市跟踪指导农业生产1000余人次,满意率达到100%.
为优化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我市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坚持“三贴近”原则,推进培训方式灵活多元。
组织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急”“需”“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课程。针对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农业园区负责人等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现代农业人才,开展经营管理型、社会服务型培训,提升现代农业管理服务能力,培育领办农民合作社的骨干力量和行业“带头人”3400余人。针对返乡创业创新群体不断壮大、女性从事农业生产比例不断提高、乡村治理理念不断更新等现状,组织开展返乡创业班、妇女班、支部书记班等专业特色班。同时,加强农业在线教育课程建设,丰富线上学习资源,实现了农民线上学习、互动、咨询。
科技致富农业新产品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莱西市学员耿琪超,通过把学到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创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果蔬种植产业化模式,建成胶东半岛地区最大的胡萝卜生产基地,今年出口2亿多元,每亩增加收入1000多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参训农民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青岛市搭建起农业推广服务平台、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新技术落地开花,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据悉,今年全市共发布涵盖粮食、蔬菜、畜牧等新技术30项。其中,青岛市畜牧工作站创新研发的“畜禽养殖源头减排和异味除臭等关键技术”在全省推广。作为新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参训农民将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粮油等生产中,并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学技术、用技术,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着力打造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示范体系、试点体系。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600余家、农民合作社1. 8万家、家庭农场2. 2万家。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通过参加培训,吸引入社农户42. 5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20多万户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3%,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节约农业成本2亿多元。
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精品园区建设。在全市布局建设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数字农业示范园、15个产业强镇和30个田园综合体,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现代要素向园区集中,为参训学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平台。学员们将所学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经营管理新招,成为创业能人、致富能手。全市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3元,同比增长11. 6%。(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文/图)
责任编辑: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