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聚“智”,鸣响轨道交通产业创新“汽笛”

以赛聚“智” 鸣响轨道交通产业创新“汽笛”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为产业协同创新、延链强链赋能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外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在上下游产业链受到冲击的巨大考验面前,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化危为机,关键要在创新中找出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日前,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大赛圆满收官。大赛为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铺就了一张智慧高速、纵横通达的“高铁网”。经过5个月的激烈角逐,来自海内外百余社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科创载体的377个创新项目搭乘“中国中车”,围绕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比拼,最终,华东交通大学关于铝—钢异种金属高熵化焊接研究项目获创新组一等奖,青岛海铁源信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关于新型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P)生产成型改性以及在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应用项目获得创业组一等奖。两家科创载体跑出了科技创新的“加速度”,为轨道交通产业协同创新、延链强链奏响了时代强音。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大赛全程采用“云直播”方式进行。 (直播截图)

赛马场上选骏马

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龙头创新引领、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作为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引领的“火车头”,向海内外科创载体鸣响产业协同创新的“汽笛”。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大赛由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和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支持,连筹(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经过5个月的初赛、复赛选拔,最终有20支优秀企业及团队从377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在12月17日开启“巅峰对决”,展示新兴技术与轨道交通产业深度融合的落地场景和无限可能。

大赛以轨道交通产业前沿引领技术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征集轨道交通产业的优质创新项目,通过“赛马场上选骏马,市场对接配资源”的竞技规则,推动各科技领域与轨道交通产业的深度融合。

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我国“十三五”批复建设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高速列车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高速列车领域工程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全力打造开放、协同、共享、多元的创新生态。在总决赛期间,国创中心发布了一系列技术需求和合作方式,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努力答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时代课题。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主要承载地,集聚全市约90%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资源,是中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在总决赛期间,示范区进行招商政策发布及推介,诚邀全球创客参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携手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以赛聚“智”协同创新

轨道交通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强、国际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具有服务领域广、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本次大赛秉承“以赛聚智、以赛引才、以赛兴业”主旨,是强化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

大赛分设创新组和创业组,从入围决赛的项目来看,主要分布在轨道交通装备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产生场景和国家高速列车创新中心的三大技术需求方面,涵盖了轨道交通场景下的材料科技技术、高速轮轨技术、装备智能化技术、能源与动力技术、运维与健康管理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等。获得一、二等奖的项目则更加聚焦于轨道交通产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聚焦于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为进一步突出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大赛从“双创”主体的科技创新、融通创新、跨界创新等方面提出高标准,牵头组织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及创投专家,从创新及先进性、技术成果、商业价值、团队实力、成长潜力、参赛表现等维度对参赛项目进行评审。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大赛全程采用“云直播”方式进行,通过数字平台,所有参赛项目代表在线上与决赛评委展开互动交流和精彩答辩。参赛者详述自身技术在轨交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实际应用和市场前景。整个赛场以实现协同创新为核心,各方围绕产业供应链、研发能力互补、数据共享、股权投资、园区落地等合作领域,共同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很感谢有这样一个宝贵的参赛机会,给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学科一个展示机会。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创新技术是拉大与竞争者差距的关键因素。”获得创新组一等奖的华东交通大学项目负责人刘德佳表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其产学研合作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社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参赛机会,展现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研究成果。

“公司是伴随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一起成长的一家产业链供应商,有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获得创业组一等奖的是一家青岛本土企业,青岛海铁源信工业装备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田然表示,为响应国家绿色环保的号召,公司在热塑性复合材料领域进行了大力投入,利用自身高分子复合材料行业多年的经验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希望能在轨道交通未来产业发展中提供更多服务。

构建产业科创新生态

此次大赛总决赛由来自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清华大学、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中车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9家机构的产业和创投专家组成,赛事通过搭建专业云平台面向全国各地的投资人和企业家进行直播。

“希望通过赛事平台,大家能够深入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促进创新交流合作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韶庆在决赛致辞中表示,在当前全球技术变革迭代加速、疫情影响广泛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与需求。国创中心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联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共同举办本次大赛。大赛面向全球征集创新、创业项目,旨在汇聚更多创新创业资源,协同更多创新创业要素,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主体,共同参与、推动行业前瞻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核心技术的转移转化。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加速向智慧铁路迈进,吸引优秀科技力量融入轨道交通产业生态,优化全产业链,进而实现价值链、生态链升级,正是此次大赛举办的目标之一。

作为此次大赛的承办方之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也向优秀项目发出了诚挚邀请。“青岛市作为中国高速列车的‘始发地’,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不断刷新‘中国速度’,已孕育了极具‘养分’的科技创新生态土壤。城阳区和示范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聚焦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这个关键,正在打造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副主任范宝财表示。眼下,示范区内各类要素资源正加速集聚,签约引进省级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青轨加速港等孵化加速机构;引入总规模超200亿元的中车转型升级基金、中车科创基金等10支产业基金服务机构。就在本月初,城阳区政府和示范区管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条惠企扶持政策,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激励,技术创新激励,“高精尖缺”人才招引激励,金融创新激励等,诚意满满。城阳区和示范区还深入发展共同体建设,统筹住房、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出台人才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才,最高给予购买商品房7折优惠;汇聚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附属学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中国科学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等高端医疗资源。

横向拓宽产业宽度,纵向拉长产业链条。示范区正紧抓青岛功能区改革要义,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布局轨道交通产业的创新科技研发园区。目前,通过国创中心的“虹吸效应”,示范区已落户国家级研发机构研发机构9个以及省级研发机构14家;新引进德国蒂森克虏伯磁技术研究院、中车工业研究院等13家国际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科技研发“硬实力”显著提升。7月20日,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在示范区成功下线,标志着示范区科创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攻坚克难靠合力,实现突破要聚力。以大赛为契机,技术融合、人才融汇、产业融通必将在青岛加快推进,更多轨道交通产业链科研资源、生产能力必将向青岛加速集聚,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和青岛市央地协同产业发展的生态画卷将伴随着高速列车的汽笛鸣响徐徐展开。(刘兰星)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