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是一个我们熟知的词汇。或许它大概率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又或许它小概率就发生在你的身上,而你或为旁观者、或为霸凌者、或为被霸凌者......
01.
什么是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指的是当事的两方主体或事件的主要个体,都是在校成员,且因为某种原因,使加害主体(霸凌一方),单方面对被害主体(被霸凌一方)施加语言,肢体,精神等暴力损害行为,被害者无法或很难组织进行与之相匹配的防御或还击的暴力行为。
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往往是无缘无故的,霸凌者可能毫无理由地就对受害者进行伤害。
02.
哪些行为都属于校园霸凌:
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下述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1.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2.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3.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4.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5.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03.
霸凌中各角度心理探析
1.霸凌者的心理探析
霸凌实施者是对自己同学进行霸凌的人,他们常常隐匿在群体中,往往觉得自己是不会被发现的,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都会降低,通常对内疚、羞愧、恐惧的自我控制力减弱,从而导致施暴行为的产生。
此外,一些家庭教养的方式会导致孩子成为霸凌的施暴者。如从小遭受父母体罚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此外,目睹父母之间暴力行为的孩子,也更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展现出暴力和侵略性的行为。
学校环境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缺乏被表扬的经历,和有暴力行为的同伴呆在一起,或者学校对霸凌行为并不制止,那么学生更容易会成为霸凌者。
2.被霸凌者的心理探析
霸凌受害者是成为霸凌目标的人。如果他在很多地方与大部分人不一样,就有可能遭到霸凌。
家庭因素也和成为受害者相关。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关系中,与父母过分紧密,或者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而女性受害者,则更多来自被情感虐待的家庭。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研究都只说明了霸凌受害的现象与一些因素的相关性,但不能成为活该被霸凌的理由。就像前文说的,很多时候霸凌行为是“无缘无故”的,受害者只是恰好被找上而已,受害者始终是无辜的,而霸凌行为永远都不可取。
3.霸凌目击者的心理探析
目击者可以是彻底的局外人,也可以是霸凌同学的保护者。
霸凌的局外人不会站在任何一方,他们只是在外围观看着这一切。但实质上,看客角色本身就是对霸凌行为的纵容。
霸凌同学的保护者角色是站在被霸凌者一方的。他们也是霸凌过程的局中人。他们在发生霸凌时会坚定的站出来,安慰被霸凌的同学,有时也会直接和霸凌者起冲突。
有研究表明,目击者可以在霸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霸凌者喜欢自己的行为被人观看,而如果目击者表示对这个行为并不感兴趣,或者不赞成这个行为,霸凌者也会降低霸凌的兴趣。
除此之外,目击者也可以将霸凌者的注意力引开,或者向其他年长者报告,寻找其他同伴支持一起保护被霸凌者等等。
04.
如何走出校园霸凌
(1)如果你曾经被霸凌过
被霸凌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和无助感,即使长大成人,这些感觉也许还依然存在。但是人们是有可能从过去被霸凌的经历中痊愈的。如果你曾经被霸凌,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来帮助自己
1.承认自己曾经被霸凌过,尽管这看上去比较难,但你要坚信,霸凌错不在你,错在霸凌你的人,你无需、也不必为霸凌行为负责。
2.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比如学会每天给自己列一个计划清单,并努力完成;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
3.重新拾起对自我的肯定,不要相信霸凌者对你的恶意攻击话语。他们只是为了攻击而攻击,事实上他们根本不了解真实的你。
4.思考这件事的正面作用,关注自己在这件事中获得的成长。如:“我有可以寻求支持的人”、“我有力量来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等”。
5.积极求助。可以向自己信任的同伴、朋友、家长、老师求助。不要觉得自己需要倾诉是给别人造成了负担。在从霸凌恢复的过程中有时会需要外界的帮助。
(2)如果你曾经霸凌过别人
霸凌行为给霸凌者也带来了创伤。霸凌事件的若干年后,许多霸凌者希望能对受害者表达自己的歉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或者不能说出口。
对此,社会心理学家Petra Boynton建议,可以将自己想说却还未说出口的话写成一封信。在信中可以写下你的感受。如果还没准备好当面道歉,人们可以选择自己保存这封信。
愿所有青春都能被温暖对待!(来源|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