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力强不强,关键在企业。加速培育科技型企业,青岛再“放大招”。
12月29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实施“沃土计划” 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三个翻一番”的未来三年目标——
争取到2024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翻一番,超过10000家;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8000家;上市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60家。
今年以来,青岛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不断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力不断增强,成为青岛的活力源泉。
培育科技型企业一直是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引擎”。截至目前,青岛已有6306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今年年底高企总数有望突破5400家,上市高企总数达36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的数量、质量,是一座城市的创新力的主要表征。开局之年,青岛实时出台重磅计划,就是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厚植企业成长沃土,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科技领军企业队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一远大目标实现后,青岛科技引领力将得到大幅提升,追梦城市梦想的底气将更足。
01、局长带队调研,“感受非常深刻”
今年以来,青岛在“科技圈”表现抢眼,科技型企业居功至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21》榜单,青岛前进16位,升至全球第53、全国第10,连续两年成为全国进步最快城市;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中,青岛较上年前进5位、位列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城市第10。青岛还作为全国仅有3个创新型城市代表,参展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但也要看到,在培育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这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上,青岛与前排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例如,截至2020年底,青岛共有高企4396家,其中上市28家;而苏州、杭州、南京的高企已经分别达9772、7707、6507家,上市高企数量分别达到94、102、51家。
差距就是动力。今年,青岛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赴苏州、杭州、南京进行了专题学习调研,前往萧山信息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南京秦淮硅巷等11家单位进行了现场观摩。
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直言,感受非常深刻,“三个城市培育科技型企业梯队的力度都非常大,都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的角度建设科技园区,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这些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借鉴“他山之石”,带着从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学到的培育科技型企业方面的经验做法,青岛迅速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沃土计划”《方案》。
《方案》全方位加大了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并多措并举提升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科创营商环境,计划用三年时间厚植企业成长沃土,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科技领军企业队伍,推进科技型企业扩量提质,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
02、真金白银厚植“沃土”
针对青岛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的问题与不足,《方案》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企业培育梯队,根据阶段特点配置相应政策。
首先,便是鼓励以高企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头部梯队”提速发展:实施高企育苗工程,建立高企培育库,每年遴选10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市、区(市)两级给予最高10万元奖补;建立高企上市培育库,遴选100家左右高企入库培育,对入库企业每家每年最高给予奖补300万元奖补,并可给予一次性20万元科技项目支持。
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有利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内生动力。但目前,青岛3984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拥有政府批设研发机构的企业及申请备案建设研发中心的企业共计1770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仅有44.5%。
针对这一现状,《方案》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引导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每年根据运营绩效遴选不超过100家,每家给予最高30万元奖补。对注册使用云上研发中心并实际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青岛将根据运营绩效每年遴选不超过500家,每家给予最高5万元奖补。
在建设类型上,结合企业条件成熟度,青岛鼓励企业分层次设立“企业独立建设”“产学研合建”“产业链共建”“云上研发中心”四类研发机构。
在建设进程上,明确到2022年底,全市新建700家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65%以上;到2023年底,新建800家,覆盖率85%以上;到2024年底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还离不开完善的创新生态。《方案》通过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引导资本支持等方式,不断提升对科技企业的创业服务。
例如,在支持打造各类创新载体中,要推动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以园区为载体实现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园区企业技术攻关、平台建设等项目,每个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鼓励区(市)聚焦重点产业引进培育高水平研发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市级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支持头部企业或知名科创服务机构建设专业化中试平台、熟化基地、创业载体,根据项目投入和绩效情况择优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引导孵化器高质量发展,打造标杆孵化器,经认定后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创新方面,提出筹建市高新科技投资集团,发挥科创母基金和其他各类基金作用,聚焦重点产业助力科技型企业融资发展;推广“投(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企业通过投(保)贷联动业务获得贷款额度500万元及以下的,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予以全额贴息;500万元至1000万元部分,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予以贴息。
多措并举之下,“沃土计划”为青岛科技型企业描绘了一个“阳光雨露”更加充足、成长土壤更加肥沃的生长空间。
03、加速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的青岛路径
近年来,青岛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持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不断推动人才、项目、平台、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
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青岛构建了更加科学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
创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青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为中心制定改革方案,精准服务优势产业强链补链。比如,将零散的海洋科研项目整合,单独设立海洋科技创新专项,每年2亿元支持企业联合产学研资源开展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前瞻布局突破性、颠覆性、原创性前沿技术研发,设立未来产业培育专项,培育更多未来经济增长点。
完善科研立项和经费分配机制,青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创新从“纯科研活动”转换为“经济活动”,市级科技资金投向企业比重由2017年的56%增至2021年81%,2022年将达90%以上。
大刀阔斧重组科技奖励体系,青岛扭转“四唯”评价导向,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评奖机制,在全国首创“海洋科技奖”“智造创新奖”和“颠覆性技术探索奖”,超过80%以上奖项由企业主体参与,用精准科技奖励催生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
锚定企业真实需求,青岛建立了更加聚焦市场需求的项目管理机制。
改革项目形成机制,让企业“更说了算”。紧扣企业需求,建立项目指南建议常年征集制度,把企业共性技术难题纳入研发项目支持方向,从源头上树立鲜明的市场化导向,目前已累计征集项目需求超过700项。
改革项目实施机制,让企业“更有机会”。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变专家“相马”为市场“赛马”,“揭榜”企业凭实力证明自己,倒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改革项目评价机制,让企业“更占优势”。把市场需求作为项目遴选的重要标准,加大企业界、基金界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提升市场眼光对科技项目的考量;实行“以赛代评”,每年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以大赛结果取代项目评审,将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构建创新要素集聚的“生态圈”,青岛形成了利益共享、紧密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聚焦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青岛以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额度,鼓励建立大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参与的融通创新平台,已在海洋科技、聚合物新材料等领域,建设省、市级共同体9家。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青岛还在全国率先探索科技创新中心“大包干”试点,将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全部下放给牵头单位,赋予创新主体更大的自主权。
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是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的青岛,正致力于让更多的科技企业享受到政策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为郁郁葱葱的“科创雨林”。
作者 | 耿耿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