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端海工装备需协同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院长张建民:

发展高端海工装备需协同创新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海工装备制造业处于世界高端制造领域,青岛如何发挥优势占据产业制高点?青岛的企业如何在这一产业风口之中找到新机会?

12月18日,第二届青岛市国际城市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院长张建民关于“青岛高端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着力点和路径”的发言,相信会带来有益的启示。

高端海工装备是海洋强国的基石,也是我们国家海洋科技领域存在的短板和痛点,有不少“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强化海洋工程科技创新,提升高端海工装备的研发能力,事关我国海洋进入探测、开发和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也是提升青岛、山东和国家经略海洋能力的关键所在。

青岛做强海工装备,要努力打造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升高端海工综合研发制造能力。

青岛海洋相关的科研机构众多,海洋基础科研优势非常突出,但在高端海工装备研发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今年,青岛市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共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着力打造以高端海工装备研发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海工院已建立了18个研究中心,首批筛选20个拟落地项目,其中3个项目已纳入山东省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按照以往的传统研发模式,往往从0到1的技术研究多在高校实验室,工程创新多在科研机构,产业创新在企业。三者之间的对接不畅,权益关系不顺,造成科技成果转换难、落地难的现状。针对这样的问题,海工院正在努力构建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努力打造较为完整的创新生态链。

所谓强核心,强在政产学研金服用的融合,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大规模人才优势和国内外影响力,在北京和青岛两地都建立了研发基地,快速聚集形成国内顶尖的海工装备技术研发力量,有机结合青岛海洋基础科研优势,实现陆上和空间的高科技下海,持续推动海工装备技术创新生态链的打造。所谓大平台,聚焦工程创新,大在联合央企、民企和科研机构,在青岛共同打造海陆协同创新联合体。所谓产业化,主要是聚焦产业创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占地约500亩的中国蓝海产业园区,对海工协同创新联合体的研发、培育和孵化的产业项目,成熟一个落地一个,打造高端的海工装备产业集聚。组建总规模达500亿元,首期规模20-100亿元的中国蓝海产业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海工院孵化项目的产业化。

要努力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短板,提升青岛高端海工装备迭代研发能力。

高端海工装备系统集成度高、技术复杂、资金密集,高起点、高投入、高风险、小市场特征明显。目前,国内该领域科研机构各自为战,研发设计同质化、碎片化、低端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高端海工装备的研发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有两个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涉及到底层的基础性核心技术,需要更加重视产业链中后端的研发平台、技术标准、质量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性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迭代研发能力;另外一个是顶层系统的集成创新能力,需要加大投入研发力度,聚焦产品化、系统性研发,补产业链短板,提高产业化和实用化能力。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整理)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