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朋友圈中某家老人又走丢的消息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词——阿尔茨海默病。记者了解到,全球平均每3秒钟就会新增1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国的患者已达千万。触目惊心的数字看起来遥远,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今年的主题是“从容面对,不再回避”,这句口号的背后,说明全球70亿人口,从家庭到个人对这个疾病都难以启齿,不想让别人知道患上这种病以及不想去就医,但这都是错误的做法。专家指出,面对这样一个 “记忆中的橡皮擦”,大家充分了解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在治疗和预防上从容面对。
一位患者静静地坐在窗前。
我国患者已超1000万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指出,全球约有5000万患者,且平均每3秒钟新增一例,2050年患病人数将达1.52亿,这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和严峻挑战。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患者已超过1000万,居世界首位,并且以每年增加30万以上新发病例快速增长,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从2007年起,谭兰带领她的团队就开始了对于AD的挑战,2017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她率领团队研究的项目“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新机制和防治新靶点”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及时干预减缓发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65岁以后到70岁的患病率约为6%—7%,就是在一百个老人当中就有六七个人会患病,到了80岁患病率就会到达15%左右;90岁就会达到40%多,所以说在老年人群体中,这是一个危害极大的病症。 ”谭兰指出,阿尔茨海默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最常见的表现是记忆“丢了”,患者忘记了曾经的经历,甚至是爱人和儿女。除了记忆以外,还有很多其他认知域出现障碍。比如患者会说自己看到了故去多年的亲人;本来可以干的事情干不了了;还有的出现了失语,不会说话了,用词特别少……这些表现都比较隐匿,很多家属会觉得患者是不是老了才会这个样子,但实际上不是的。
谭兰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慢性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阿尔茨海默病之前,有一个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临床前期。患者在患病前期会有一些小的表现,比如轻度行为异常,疑心等。当家人发现患者有初期行为异常时,要及时进行干预,比如人文关怀、认知训练,多参加社交、集体活动等,还可以进行药物干预。这种干预可以减缓患者到阿尔茨海默病的速度,使其发展得更慢。
谭兰(左二)到病房了解分析患者病情。
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2016年2月,美国默克公司退出了老年痴呆症药物的研发战队,原因是相关新药的中期分析显示 “不可能有积极的临床获益”。 2017年1月份,制药巨头辉瑞通过媒体宣布,将停止目前所有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开发。 2019年3月,基于Aβ沉积以及Tau蛋白假说进行研发的新药阿杜那单抗因临床试验效果不佳而终止项目。
制药巨头们退出AD药物研发并不意味着AD的治疗无解。谭兰指出,现在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有些药物还是有效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卡巴拉汀等可以改善AD患者的精神症状;240毫克/天剂量下的银杏叶提取物对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行为能力都是有效的。目前仍然有新药在研发中。
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因为治疗的不确定性,早期预防就变得更为重要。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诊率只有25%—26%,真正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更少,只有20%左右。因此多位专家呼吁,阿尔茨海默病越早治疗越好,早期识别症状早期干预,才能避免病情快速发展。通过改变不良的饮食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辅以药物、物理等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缓解甚至预防的。
“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都是阿尔海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谭兰补充说,已有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高度关注认知功能下降的初期症状。能否早期确诊,与患者或患者家属对该病的认识程度有很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地中海饮食;锻炼和认知训练也可避免疾病的发生;情绪和睡眠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焦虑抑郁是潜在发病因素;每日六个到七个小时的睡眠是比较合适的;另外建议老年人也要尽量对事物常保持高度的兴趣及好奇心,防止记忆力减退,积极用脑,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过于消极,要以开朗的心情生活。(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
责任编辑:单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