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层设计到家园诗意,解码青沪“城市更新”——
一场有温度的“新旧共存”
从追求经济增速的“快更新”转向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慢复兴”,城市更新正在拥有越来越广阔的现实与长远意义。伴随着《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的实施,“人民城市”理念在上海城市更新中深层次融入,统筹主体的明确,更让上海城市更新如虎添翼。近期,青岛市第五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联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沪举办青沪城市更新专题研讨交流会,以一场“云上对话”,解码“城市更新”。
伴随着城市更新,口袋公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中,成为诗意走入家门的最后一段旅程。它表面上是以“见缝插绿”实现小地块的提升改造,实则是城市发展新阶段公共空间治理的全新命题,将城市更新的人情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单一的景观功能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复合型公共空间,正在城市更新中借绿新生。
青岛市第五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徐冰介绍,通过一次次“青沪连线”“青沪对话”,在与上海专家的碰撞交流中,专业实训干部不仅自己收获颇丰,而且还将创新思维不断向青岛传递,带来城市更新从顶层设计到家园诗意的孜孜探求与汩汩新意。
青沪连线,“云上”共话城市更新
在城市更新中实现有温度的“新旧共存”,为青岛城市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铺就活力底色,青沪城市更新专题研讨交流会特邀资深专家,并与青岛市委党校中青班云端连线,就城市更新政策法规、规划设计、业态导入、商业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实践“问路上海”,探寻适合青岛城市更新的路径。
从上海到青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区域发展
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城市更新从不止于建设,而是一场迈向宜居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全新的社会治理。如何让城市更可感、更可达、更好用,最终都指向人的感受。上海的城市更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改善居住条件为目标的旧城改造,经历了90年代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推倒重建。2000年至2010年,上海城市更新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为重点,2010年至2017年,则是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进行有机更新探索。2017年至今,上海升级城市有机更新理念,逐渐建立体制完善的内涵式、渐进式、有机城市更新的新阶段。2021年《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的实施,是又一个关键性节点。
“《条例》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理念,让政府、专家、公众、企业各司其职,兼容并蓄。”在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看来,“《条例》创新提出了‘统筹主体’概念,使城市更新在多元化复杂模式下明确了主体责任。而针对老旧小区在技术规范上的适度‘松绑’,上海在全国范围内试验探索了‘留改拆’并举的路径。同时,《条例》提供了项目获取方式的多渠道设计,激发了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从单体建筑到区域的协调保护,生动体现着上海近年来城市更新思路的转变。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张俊杰为实训干部和中青班学员带来了上海城市高密度核心区更新模式分享。城市核心区是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区域,资源要素集聚,文脉积淀深厚。综合城市更新目标与趋势,张俊杰总结得出四个实施维度,即功能、体验、系统和机制,并以上海城市核心区更新探索的区域整体型和触媒激活型两种模式,分别以徐汇滨江西岸金融城、外滩风貌区及延伸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地块面临的升级诉求和挑战,设计策略、原则,以及区域功能业态的植入,最终提炼出区域新的特色魅力,实现升级蜕变的创新打法。
“城市高密度核心区是一个城市功能最复杂、要素最密集的地区,同时也是城市未来更新的主战场。”面对存量时代的挑战,张俊杰认为,高密度核心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活力”与“魅力”共构为目标,重新激活城市内涵,重塑城市形象,综合提升城市竞争力。
从石库门到里院,导入多元业态,留住城市乡愁
如同石库门之于上海,里院是青岛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符号。“修缮一新的街区还是少了些‘烟火气’,如何注入青岛元素,将其打造成老城区独有的中高端文创旅游空间?”实训干部和中青班学员的疑问,道出不少青岛市民的感受。
城市更新让上海新天地拥有了崭新的生命力,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焕发出独有的商业价值。
面对提问,第一太平戴维斯华东区高级董事、策略顾问部主管朱锋也抛出一个问题:“到底是石库门成就了新天地,还是新天地成就了石库门?”朱锋认为,无论是上海的石库门,青岛的里院,抑或是北京的四合院,都不能只关注原始肌底的保留,还要进行内容的植入:“首先要加大推广让大家了解里院,再就是进行消费叠加,对高流量、事件型的、高频次的消费内容不断迭代替换,满足、呼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吸引人的还是消费。”
正如市民所关注,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历史价值,传承着城市的精神谱系,是城市历史、现实、未来相互映照的珍贵明珠,更是城市居民挥之不去的乡愁。在专题调研中,实训干部就前往上海多个区域探寻了这一领域城市更新的“上海答案”。
今潮八弄是上海老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最新实践,重点引入文化文艺元素。
今潮八弄,可以说是上海城市更新最典型的样本,通过引入文化文艺元素活化利用,时尚转身为户外演艺新空间。走进街区,处处可见海派文化元素的赋能,阿卡贝拉、治愈民谣、爵士名伶、英伦风等不同风格的演出排满整月。“这里是一整片石库门风貌街区,有百年精致豪宅‘颍川寄庐’,也有见证历史变迁的石库门弄堂社区‘公益坊’,融汇中西的‘扆虹园’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很多老年人赶来怀旧,既有时尚感,又有烟火气,这种街区式的打造,为青岛历史城区更新提供了生动范本。”实训干部王文超提到,项目改造中,虹口区在“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修”和“用”,实现了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有机结合。
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首推建业里嘉佩乐酒店。这片建造于1930年至1938年的建筑,清水红砖、马头风火墙、半圆拱券门洞形成鲜明的建筑特色,是上海市目前最大的一片可改造的石库门建筑群。“嘉佩乐酒店亚太集团在建业里打造上海第一个纯别墅城市度假村建业里嘉佩乐酒店,成为老建筑活化利用的典型样本,市场反响热烈。这一业态模式,在青岛老城区更新改造中也开始尝试,以文化元素为多元业态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多可能,值得期待。”实训干部盛建说。
公众参与,确定统筹主体,探索城市更新最佳实践
城市更新往往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资金平衡对于青岛和上海来说都是难点。
“项目的成功和选址关联性非常大,前期以哪个项目为主率先启动,比如何把物理空间打造得漂亮更为重要。新天地、田子坊、思南公馆等,基本上都是在中心城区,商业价值比较高,依托于现有的商圈去发展,已经成功了一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咨询与项目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前期策划中心主管张晋庆以开发商操盘、政府主导、渐进式微更新三种模式倒推分析城市更新资金平衡问题,“以新天地为例,新天地只占到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规模的约八分之一。单就一个项目来说,开发商可能是亏的,但可以靠周边的项目反哺部分,达到总账的平衡,上海的做法是‘一事一议’,政府背景的企业可承受的回报周期和社会责任担当周期会更长。”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保更新院副院长叶锺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没有单个地块实现资金平衡可复制的路径。我们刚刚经历了城市发展的增量阶段,对比之下觉得更新项目难以盈利,但在我们不再具备条件为城市开启扩张模式时,也只有全力以赴了。”叶锺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一步阐发:“空间尺度上,2021年《条例》出台后,上海城市更新特别强调了区域更新的概念,统筹主体来负责区域更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实现区域内的平衡;时间尺度上,我们看待城市更新的视线可以拉得更远一些,我们处在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的过渡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存量和增量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比较现实和普遍的做法。未来我们可能会逐步进入精细化模式,但这需要政策配套和金融配套。”
“上海有值得借鉴的做法,首先是对整个城市更新制度、法律的保障,其次是人民城市理念的贯彻,尤其是公众参与和前期意见的收集,确保城市更新符合百姓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城市更新这项工作明确统筹主体。”青岛市第五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临时党支部委员高元峰认为,只有明确统筹主体,才能明确主体责任,完成包括项目的前期协调、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以及管理运营等环节的工作,“上海在上海地产集团加挂城市更新中心的牌子,作为全市城市更新主体单位,注入资金和金融政策支持,承担了全市60%的旧改等城市更新任务,作用非常突出。青岛虽然有多家国企被纳入城市更新组织,但没有很清晰地明确主体职能,建议参照上海做法,以市一级平台企业为主,明确统筹主体赋能赋权。”
青沪对话,上海口袋公园的启示
当整个城市的绿意由“浅”入深,人们在期待什么样的公园?2021年,青岛启动公园城市规划编制,启动52个山头公园整治、完成口袋公园建设32个、建设绿道122.89公里,创新探索着北方公园城市的新范式。以口袋公园建设为切口,从“千园城市”上海到“花园城市”青岛,从单一景观到复合空间,对于“人”这一城市核心要素的体现,在公园城市建设南北对照与解构中逐步凸显。
因地制宜,激活城市碎片空间
比起空地造绿的景观铺陈,今天的口袋公园,更多承担的是跨越地块从“脏乱差”变身“新而活”的长生命周期蜕变。从上海的实践经验来看,告别千篇一律,因地制宜满足市民需求,是让口袋公园真正活起来的关键。
上海首座艺术高线公园——曹杨百禧公园实现了狭长空间的创新利用。 马晓婷 摄
从铁路、市场,再到口袋公园,位于普陀区曹杨新村的百禧公园,带来了城市更新的意外之喜。这座2021年秋天投入使用的公园,总长约1000米,前身是货运铁路线,后来变身为曹杨铁路农贸市场和综合市场,2019年正式关停,曾是上海最长的菜市场。作为城市更新的“身来之笔”,2021年9月,这里成为上海首座“高线公园”。整个公园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高线步道,中层(地面)为篮球场、休闲驿站等服务场所,负一层是展厅,成为了涵盖历史记忆、市民花园、居民服务体验区、全龄综合活动区、城市艺廊、城市T台等六大功能的便民空间。“百禧公园的打造,采用集约共享、合理布局、有机串联等系统思维、整合方法来增空间、补要素,三层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公共空间需求,还具备展览展示功能,让原本狭长的空间获得了立体新生,为青岛高复杂度的口袋公园打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青岛市第五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实训干部张晓龙认为,正是因为真正了解了项目原本存在的问题和老百姓的需求,才让这座公园兼具颜值和人气。
为让更多社区“因地制宜”实现公共空间的打造,激活城市碎片空间,上海以“社区规划师”为代表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制度,预计2022年实现各街镇、各居村全覆盖。社区规划师“从真实生活出发”提出方案,更多口袋公园被“用起来”,真正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的物有所值。实训干部冯凯深入调研这一制度,“市民休憩空间的打造,已经在青岛口袋公园建设中受到重视,进一步提升功能性和在地性,这些公园将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模式焕新,居民动手装“口袋”
口袋公园是基于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休憩环境的需求而产生,这也意味着,景观功能并不是口袋公园的核心功能,着力进行城市品质提升,对青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公共空间打造,实现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和市场运作齐头并进,大幅提高了公众参与程度,让居民成为了装“口袋”的人。位于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创智农园项目,就是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的一处口袋公园。
相比传统口袋公园,上海创智农园更具自然感。
有着4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和新开发的高端住宅,两个小区围墙之间闲置的废弃地块,在社会组织四叶草堂的介入下,生长出了一座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漫步于其中,自然感十足的景观设计野趣十足,居民在这里插秧,种红薯和棉花,还有大小朋友一起动手打造的游乐场,俨然城市中的理想之地。“每天傍晚,经常能听到孩子们‘我不要回家’的喊声。”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范浩阳介绍,在这块地产开发的“边角料”上,四叶草堂进行了公共绿地引入居民参与的探索实践,以都市农场的概念做出地块特色。“我们的理念是让自然‘自然生长’,从植物是小苗开始耕耘,周边居民、绿化公司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都参与其中,虽然看上去不如公园那么整齐划一,但却充分体现着生物多样性和居民参与,每一块场地都有很多故事,充满人情味。”此外,周边不少学校也来到这里开展公益课堂,不断更新的口袋公园始终在变化和成长。
“四叶草堂在上海已经参与了100多个社区花园的打造,探索出‘多元共治社区花园’的设计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运营维护,在充分考虑社区居民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绿地参与式更新,居民动手加入种植、养护、手工制作等,既营造了美好生活空间,也推动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很有借鉴意义。”实训干部伍玲注意到,在上海,像四叶草堂这样的社会组织还有不少,很多社区还成立了公益基金,用于包括社区公共空间打造等在内的社区公益事业,进一步拓展了社区花园、口袋公园打造的模式。
开放包容,打造社区会客厅
近期,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园的消息刷屏上海人的社交媒体,无论是地标公园还是口袋公园,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打造中的持续植入,体现出城市独一无二的肌体和文脉。如果说公园正在成为城市IP的最佳呈现,那么从视觉开放到功能开放,再到全民共享的舒适营造,从居民需求出发的口袋公园,则是最让人期待的社区会客厅。
斩获2021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的永嘉路309弄口袋公园,周边分布着众多老旧住区,沿街为生活配套小商业,居民缺少可以使用的公共场所。借老城区风貌整治更新的契机,徐家汇区政府部门决定拆除原用地内存在消防隐患的两排残旧住宅,将其改造为服务于周边居民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社区针灸式微更新,增补公共设施、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在寸土寸金的历史风貌区重构出一方疏朗天地。居民有了地方“唠家常”,周围的艺术工作者约在这里谈公事私事,休息日还经常举办文创市集,文旅消费也被带动起来。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创新构建城市微旅行承载地,是上海公园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喝咖啡、看展览等更多的文旅元素,正在走向特色口袋公园。2021年12月,上海市住建委(上海市精细化办)发布了新一轮101个城市微更新点位,围绕口袋公园、社区花园,要求注重在地文化记忆修复,对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空间演绎。“从单一到复合功能的实现以及良好的空间治理,对规划、园林绿化、城市管理等部门的管理和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创新。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提取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公共空间,不仅可有效实现城市品质提升,还可带动青岛旅游业发展。”实训干部徐涛说。
“存量更新阶段,上海的口袋公园打造往往与城市更新和再开发紧密关联,其规划设计是基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整体思考。”临时党支部委员吴青建议,口袋公园的打造要以民生为重,同样也可以兼顾效益和公平,让口袋公园真正体现青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包容性,推进城市中心区的活力提升和持续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马晓婷)
青岛日报2022年1月4日5版
责任编辑: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