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激活新动能。与加速演进的时代挑战迎面相撞,一座城市要想保持比较优势,只有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才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产业跃升发展上求突破,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在前,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进阶。
过去的一年里,通过全市重点产业和“四新”经济项目建设调度推进会等顶层推动,青岛这座活力奔涌的城市,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以时不我待之势加速奔跑,为城市能级提升持续注入新动力。“四新”经济投资持续扩张,2021年前11个月同比增长快于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50.5%。高技术制造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3%、20.3%和45.2%。
新一年的开局,不乏新的挑战。眼下,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叠加,让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平衡性。要在稳中求进中实现这座城市更大、更恢弘的产业梦想,需要更加强劲的动力引擎。具备创新赋能能力的“四新”经济,就是这样的动力引擎,也是青岛聚焦增强城市活力重点突破的“必选项”。
发力“四新”经济,要加大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的力度。未来的全球产业链和集群竞争,韧性是关键。只有具备足够强势的产业集群,才能在全球产业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2021年,工信部公示了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青岛智能家电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入选,彰显了青岛这两大产业的基础优势。要想在未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青岛需要强化规划引领,深化制度创新,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上下功夫,紧扣国家战略实施,依托已有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锚定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推动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要想实现产业加速“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离不开精准化、专业化的招商。奇瑞、京东方、富士康等一批大幅拉升青岛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等产业竞争优势的优质大项目在过去一年里纷纷落地,正在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未来,着眼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青岛要持续发展开放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用好园区平台,建立投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招引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雏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态势。
科技创新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不竭来源。过去一年里,实行“揭榜挂帅”的青岛,建立起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未来,青岛依然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造科研成果转化新平台;鼓励企业继续聚焦核心主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创新领域,青岛要发挥在全省、全国的龙头引领作用,放大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推动高端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加快海洋经济突破式发展,推动更多海洋科研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场景开放是“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器。眼下,“场景营城”成为城市孵化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青岛也在通过场景实验室、“工赋青岛”等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场景开放路径。在数字化演变只会继续加剧的未来,青岛要想保持先发优势,就要把城市变成新业态、新模式的“实验室”,在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中持续探索发力。同时,青岛具备多项国家试点的政策优势,要着力抓制度创新,依托各类功能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高质量完成承担的国家试点任务的同时,努力创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激发新经济发展活力。
“四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市场环境。青岛要继续树立实践实干实绩导向,主动跟进服务,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创投风投等资本加大助力,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产业变革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青岛必须抓住时代机遇,加速“四新”经济发展,丰富城市产业版图。一个更加活力四射的青岛,未来可期。(青岛日报评论员)
青岛日报2022年1月6日1版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