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超4万亿,无锡破2万亿!工业强市“年报”相继出炉,青岛正加速奔跑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环境和诸多风险挑战,“中国制造”迎难而上,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增长,有力支撑我国经济发展,为“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保驾护航。

对各大城市来说,工业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新一轮城市能级跃迁和实力比拼中,工业日益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工业不强,城市难以强大。

“十四五”开局之年刚刚画上句号,部分工业强市就争先发布“年报”,中国工业的城市版图再生变局。

上海、深圳、苏州三强最新一轮争霸赛结果尘埃落定。苏州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如无意外,苏州将坐稳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宝座”。

与此同时,无锡宣布,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预计达到2.1万亿元以上。这一体量,不仅与北京、广州等国内中心城市相当。在工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也与上海、苏州等强市共同跻入第一梯队。

青岛工业的表现也同样值得关注。近年来,青岛高举“制造强市”大旗,重塑制造业优势。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成绩令人欣喜:

2021年前11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5.3%;35个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同比实现增长。

不仅“基本盘”全面向好,“拐点”信号愈加强烈。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近年来首次实现提升;跻身2021年度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7位,排名较上年提升4个位次;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第三批通过复核企业名单中,青岛有26家上榜,位列全国第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青岛工业正迎头赶上,重新回到应有位置,为中国工业的城市版图添上浓重的一笔。

1、苏州:中国首座工业产值4万亿城市

上海、深圳、苏州一直是中国工业第一城争霸赛的三强选手。三城各有特色:上海是老牌工业强市,深圳是以创新为引领的工业强市,而苏州是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工业强市。

但从年度排名来看,苏州还从未真正问鼎过。

2018年之前,“工业第一城”是上海的;

2018、2019年,深圳接棒“工业第一城”;

2020年,苏州工业在疫情下表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上半年数据曾一度超越深圳和上海,短暂地登上霸主宝座。可惜在年终排名上,苏州终不敌深圳和上海,重回第三。

2021年,苏州大概率一偿夙愿。

日前,苏州在新年“第一会”上宣布,2021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不出意外,苏州将超越上海和深圳。

去年前三季度,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229.39亿元,同比增长13.3%;而苏州完成30053.3亿元,同比增长20.5%。

深圳虽然没有公开具体数据,但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4.8%,增速远不及苏州。

苏州拿下中国工业第一城头衔的同时,作为中国首座工业产值4万亿城市,甚至还能拿下全球工业第一市的宝座。

4万亿,相当于华北第一大工业城市北京工业的2倍、华南第二大工业城市广州工业的2倍、西北第一大工业城市西安工业的6倍以上。对苏州这样一个非一线,非省会,非计划单列,非副省级,非沿海的城市来说,实现4万亿到底凭什么?

苏州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本身有着扎实的工业底子,又承接了上海制造业外移,工业呈现叠加效应。

几年前,苏州工业投资一度进入“下降通道”,经济发展承压。为了打破瓶颈,苏州沉下心来,“心无旁骛”大力发展先导产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城市。在疫情催化下,苏州培育的生物医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核心的先导产业,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苏州制造主要增长点。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1%,而上述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比已经达到了1/4。

以生物医药制造为例。随着全球生物医药高端资源要素在苏州加速集聚,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地标产业”,现有企业超4100家、年产值达3000亿元。

苏州还在继续加码制造业。

这一次,苏州锚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线,借力数字经济系统性重塑制造业。

对传统制造业大市苏州来说,发展数字经济是存量变革、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

截至2021年底,苏州已有6000多家工业企业推进实施了8000多个“智改数转”项目,获评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平台23个,后续将完成全市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为了实现目标,补齐数字经济短板,“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以支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打造一个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把产业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

2、无锡:重塑制造业,站上2万亿大关

无锡表现也不错。

日前,无锡宣布,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预计达到2.1万亿元以上。

这一规模,和北京、广州等国内中心城市的工业体量相当。无锡工业缘何如此强大?

我们先来追本溯源。无锡有两个响当当的名号——“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和“小上海”,都与工业有关。

19世纪90年代,坐落在无锡京杭大运河畔的业勤纱厂正式投产。机器的轰鸣打破江南水乡亘古的宁静,拉开了无锡孕育中国民族工业的大幕;

而无锡民族工业发起之初的三大家族皆与上海关系密切。到上世纪30年代,无锡已成为上海农业消费品及出口生丝的生产基地,上海的产业工人中,有近30%来自无锡。上海也为无锡的工业体系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

上述种种构筑了无锡强大的工业基底,逐渐地,工业也成为无锡安身立命的支柱产业。尤其2015年,曾走过一段弯路的无锡提出升级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强市计划,高调回归制造业,此后工业发展一路昂扬向上。

“十三五”以来,无锡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7.6%,高于GDP增速1.1个百分点,2018年还创出了20年来江苏省最好排位,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刚刚过去的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江苏省平均,快于全国平均。

无锡工业跑出“加速度”,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动能转化。

早在2009年,物联网还只是一个新兴概念。极具战略远见的无锡开启了探路物联网发展的征程。今天,无锡的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物联网的新高地,企业超过3000家、产值超过3000亿元,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物联网产业只是无锡工业重点培植深耕的产业之一。近年来,无锡通过出台顶层设计,圈定了一批优势产业,既包括新经济,也不乏传统优势产业,并确立了集群式发展的路径,提出到2025年,打造包括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等在内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提出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成立产业专班、实行“链长制”,到全面构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无锡产业体系经过多次优化提升,工业实力不断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无锡16个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1.7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1%,其中10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

进入“十四五”,全国各地对于工业重视程度空前加大,促进制造业回流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经济发展目标。无锡紧迫感十足,把发展数字经济提到战略高度,以数字化赋能为契机,实现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快速崛起。

根据无锡即将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无锡将聚力推动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构建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领军城市,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500亿元。

3、青岛:“触底反弹”,释放“拐点”信号

青岛的工业,有太多辉煌的过去。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工业始终是青岛的立市之基。但是这些年,因为错过了不少跃迁的风口,青岛的制造业发展速度慢了,工业在GDP中的占比和贡献率也一路走低。

和无锡一样,青岛选择复兴工业。

在顶层设计上,青岛旗帜鲜明地喊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    

时隔十年,制造业再次出现在青岛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中,提出“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

具体路径上,确立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持续推动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全面重塑青岛工业优势,再创青岛工业新辉煌。

路子对了,成效显著。数据显示,青岛工业增加值“触底反弹”:从2019年的3159.8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268.38亿元,扭转了连续多年的下滑走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9年的0.6%,大幅上扬至2020年的5.5%。

2021年延续反弹势头,前11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5.3%;35个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同比实现增长;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快于规上工业9.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9%。

不仅“基本盘”稳中有升,青岛还在很多细分领域释放“拐点”信号。

比如,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近年来首次实现提升;

经过连续三年进位,青岛在2021年度拿下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7位的成绩;

凭借优秀表现,青岛入选“2020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这是时隔两年(2018年、2019年),青岛再度入围这一国家级荣誉;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青岛一口气拿下5家示范企业、4个冠军产品共9个席位,创下自参评以来单批入选最高数量。

对青岛来说,工业恢复的势头已经起来,但增速还不够快,距离复兴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青岛不敢也不能歇脚,要依托自身优势,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不断寻找锻造工业竞争力的突破点。

苏州和无锡全力发展的数字经济,同样也是青岛工业的进阶密码。

近年来,青岛借助工业互联网的先发优势,主动拥抱数字经济,重构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青岛共上线运行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26个垂直行业平台,发布1000余个“工赋青岛”“未来城市”场景,培育11家智能工厂、86个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13个“机器换人”项目,推动1000家企业实施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探索工业互联网,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不仅增强了青岛工业的内生动力,更让青岛形成了面向数字化时代的先发优势。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岛工业企业依靠数字化赋能,青岛工业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集群式的发展模式、科技创新的发展底色、资本助力的发展路径,青岛工业也正在一一实践探索中,并形成了宝贵的经验,收获了可喜的成效。

在振兴工业的道路上,青岛只要保持战略定力,立足自身实际和产业发展趋势奋力向前奔跑,下一份亮眼的工业“年报”必将属于青岛。

作者 | 长亭   策划 | 沈默     编辑 | 长亭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