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去年全面消除五类水体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资料:陈晓婉制图:巩晓蕾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1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开局之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相关情况。2021年,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好开局。

大气环境方面,全省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5.2%,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市列第2位;优良天数平均比例71.1%,同比改善2.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平均3.6天,同比改善六成。三项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水环境方面,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5.2%,同比改善13.1个百分点,提升比例全国最高;在“十三五”历史性消除劣五类水体的基础上,又历史性全面消除了五类水体;黄河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二类水体标准。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和劣五类水体比例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海洋环境方面,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92.3%,同比改善0.8个百分点。省控以上48条入海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四类水质。

土壤环境方面,受污染耕地全面采取安全利用措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辐射环境总体稳定,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保持100%。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全省环境风险管控总体平稳。

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我省坚持生态优先扎实推进。在沿黄9省区率先出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与河南省政府签订黄河流域首个省级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建设了黄河流域首个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谋划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截至2021年底,安排沿黄9市中央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资金18.47亿元,省级对下转移支付资金18.23亿元,支持沿黄9市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沿黄9市共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6个,初步形成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集群。

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需要做好结构文章,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吴隆杰介绍:“2021年,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向‘五年取得突破’加速迈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尤其在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上取得积极成效。聚焦全省16个“两高”行业,针对性出台22条具体措施,加快分类处置,既坚决把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拿下来,又有效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对新上“两高”项目实行能耗、煤耗减量替代,确保“两高”行业能耗、煤耗只减不增。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好于全国1.7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方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70个县纳入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试点,数量居全国首位;半岛南3号、4号海上风电全容量并网发电,实现在建海上风电“零突破”。“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力提速发展新能源。加快布局建设海上风电、陆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和氢能产业示范基地,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力争‘十四五’末,实现我省能源结构调整质的飞跃。”吴隆杰说。

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全省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副省长曾赞荣表示,2022年,我省将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打造绿水青山新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本报记者 陈晓婉)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