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学义
漫画/林森
从上周开始,岛城广大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开启寒假模式。这是“双减”实施之后的第一个寒假,应该让孩子有点新感觉、新状态,他们的童年本就应该以快乐为底色的。这个寒假,家长们不妨放一放手,让孩子们轻松点吧。
毋庸置疑,“双减”政策是合乎民心民意的,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高度重视。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青岛市认真落实政策,学生们也迎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寒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第一次没有培训班的假期。本报调查发现,有的学生选择放松,有的选择主动学习,通过自学的方式查漏补缺。而在小学生中,体育类、科技类托管颇受家长追捧。可以说,这对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以及全面发展,都是有一定好处的。
寒假并非“一放了之”,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了“兜底”服务。1月12日,为解决部分家庭小学生寒假“看护难”问题,青岛市教育局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小学生寒假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青岛将在小学开展寒假托管服务工作。各校将按照学生需求,坚持“一校一案”原则,周密制定托管服务方案,为学生家长提供灵活方便的服务。托管服务期间,对自行安排午餐确有困难的小学生,学校要协助提供午餐服务(费用由学生自理)。此举显然可以减轻广大家长的负担。通知还提到,要统筹合理安排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对志愿参与的教师给予适当补助。这兼顾了教师权益,有利于保障托管服务的质量。
应该说,这个寒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让孩子放轻松”的条件。但焦虑裹挟之下,仍然不乏家长主动加压,这很容易为某些变相违规培训提供市场。当然,寒假“双减”也不代表让孩子彻底告别学习,毕竟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仍是主旋律。但在“双减”大背景下,家长们也应适时调整思路,以更全面的视角来评估孩子的成长,多关注自主发展、亲子陪伴和身心健康。相关部门也应重视,想方设法巩固好“双减”成果。要知道,相比于学期中间,假期落实好“双减”更为不易。越到关键时间节点,越应该持续施加影响力,进行正确引导。按照此前中央的部署,要在“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对照这一目标任务,应该有紧迫感、责任感,让社会期待变成现实,让人们看见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