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学院入选山东首批现代产业学院,驻青高校在这些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日前,省教育厅、省工信厅公布了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全省27所高校的30个产业学院入围。驻青高校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黄海学院等6所高校的8个学院入选,占比超全省四分之一。

现代产业学院,旨在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推动新工科建设走向深入,推动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驻青高校入选的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提高服务产业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紧密围绕青岛重点发展产业,实现联合育人的“叠加”效果。

政校企联合,围绕产业发展开设学院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与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此后,不少高校依托现有学院,与政府、企业等联合设立了相关领域的产业学院。

山东则重点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船舶与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和软件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此次我省公布的首批30个产业学院,几乎涵盖了上述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驻青6所高校入围的8个产业学院,则涵盖了高端化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等青岛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政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共建是现代产业学院的一大特色。如中石大高端油气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由学校与烟台杰瑞石油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胜利油田高原石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海洋石油装备分公司、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行业企业共建,旨在服务国家油气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以高端油气装备、智能制造和特种车辆为特色,培养高端油气装备行业及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山科大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则由学校与西海岸新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以更好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创融合,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青理工与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智慧交通”现代产业学院,将通过打造“智慧交通”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撑产业链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助力新工科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

在实践中实现融合,学校企业一起“派老师”

在产业学院模式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会更加深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会更加强化。“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与学校的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是同一个主体,两块牌子。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制度,学校、企业的人员共同组建教师队伍、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完成日常管理。”山科大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副院长盖文东介绍,“目前产业学院设有机器人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3个专业,主干课程仍然由学校老师承担,企业专家主要承担实习实践、综合设计等实践类课程以及行业新兴技术相关的课程。”

去年6月,中石大高端化工与能源材料产业学院首批按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培养的42名本科毕业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答辩。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和京博企业专家共同参加学生答辩,全面检验学生实训成效。毕业设计期间,学校实行校内教师和京博学训教练“双导师”指导——白天,学生在企业学训教练指导下,借助企业学训空间和环境,通过第一手的运行数据,直接感受运行数据调整产生的各种变化;晚上,学生和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探讨,体验学校科研工作者和企业技术工作者思维的碰撞。

“面向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学生自身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多跑现场熟悉生产流程、运行数据和原材辅料性质,需要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更需要与技术人员、学校老师反复讨论,课题顺利进行正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真实体现。”化学工程学院老师段红玲说。京博学训教练高学坤则表示,学生的课题进一步拓宽了看待生产问题的角度,原先认为无解的难题,学生会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把盲区数据化,也会更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

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看到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也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山科大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大型港口重载移动机器人(AGV)实现了量产,获得了新加坡港首批58套订单。双方联合研制的国内首台用于涂覆行业的涂覆机上料复合AGV,可实现涂覆车间卷料输送的无人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作业效率和对接成功率,广泛应用于电池、电力、通讯、汽车等行业。

形成成熟模式,仍需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此前,教育部提出要在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的基础上,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记者注意到,山东、青岛的产业学院在诸多有益尝试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与成果。可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采访中,驻青高校多个产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很多高校的产业学院仍处在探索阶段,尚且没有形成完全成熟、稳定的运行模式。

“腾讯人工智能学院由学校与腾讯云、腾讯云战略合作伙伴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正在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校政企协’四方协同育人新模式。”山科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腾讯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梁永全说,“人工智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大有可为。目前,青岛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引进了科大讯飞、华为等头部企业,未来学院将紧密结合青岛产业发展需求,扩大合作企业范围,高标准建设产业学院。”

还有相关产业学院负责人表示,公办高校是事业单位,企业是公司性质,双方在运行模式、规章制度等方面都有诸多差别,未来学校、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深度融合,形成成熟模式,还需进行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创新,“比如说现在的产业学院都是挂靠在其他实体学院之下,未来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学院?学校、企业的人事制度不同,想让现代产业学院走得更远,还要进行一些突破性的尝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