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28日讯 推行教育集团化,让每个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科技活动、参与一次经典诵读、参加一次研学旅行活动……这些青岛教育的创新成果通过青岛教育援藏援疆人才带到了祖国边疆,为西藏和新疆的教育带去“海味”。今天下午,青岛市教育局召开“组团式”教育援藏援疆干部人才迎新春座谈会。据悉,自2016年起,我市共有46位优秀教师赴藏、赴疆开展“组团式”援派支教工作,其中援藏教师21人,援疆教师25人。
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向援疆老师送上鲜花慰问。
三个“百分百”让西藏儿童普及幼教
“这些年,桑珠孜区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是青岛援建的。”教育援藏干部、青岛实验高中副校长张禹自豪地说,青岛对西藏作出的贡献被当地人高度认可。
刚到西藏,张禹被安排在桑珠孜区一中担任副校长,学校老师的敬业、孩子们的刻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天早上5:30,就有学生在校园的路灯下学习,哪怕冬天零下近20度也是如此。为了鼓励学生,张禹便每天5:30之前到学校陪他们早读。而日喀则的5:30实际相当于青岛的凌晨3:00左右。
西藏的教育教学质量与青岛还有不小的差距。张禹深入课堂听课,一学期听了40多节。他一边听课,一边组织老师开设公开课,研究课堂教学;和青岛的学校进行远程教研、集备、听评课。为了弥补学校素质教育的短板,张禹就将青岛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带过去。
2020年下学期,张禹被安排在区教育局担任副局长一职。他跑遍了全桑珠孜区12个乡(街道)、176个行政村、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结合当地乡村学前教育薄弱的现状,张禹和援藏人员走乡串户做宣传,协调办园场所,完成3-6岁入园率100%;编写了《小规模村级幼儿园建设标准》,完成28所幼儿园的建设,实现乡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100%;针对当地幼儿园教师队伍薄弱,甚至有小学毕业生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落实了大学生教师的招聘和培训任务,实现了乡村幼儿园大学生教师配置率100%。
青岛援藏干部在当地实施科技教育,开展经典诵读,实施足球发展计划,开展艺术教育,组织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类似青岛教育“十个一”项目的做法让西藏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援藏干部构建了城区、乡中心、村幼儿园纵向联合的教育集团,并与青岛的学校建立了横向帮扶的集团。他们还筹建了投资7000多万的青少年科学院项目,构建综合实践课程;筹建了投资6000多万的青岛小学项目,高标准规划一所优质学校;新建了6个运动场,建设了5座教学楼、宿舍楼。
援疆老师培育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2021年9月5日,青岛朝城路小学老师薛晶晶一行10人踏上新疆兵团十二师的土地,开启了“组团式”支教的新征程。10位教师里,1人在十二师教育局教研室、6人在十二师中学、3人在五一农场学校。
为了和孩子们迅速建立信任关系,援疆老师与学校少数民族内初班学生“结亲戚”,并结合自己“小亲戚”的家庭情况和孩子的需要开展帮扶。娄昆山的“小亲戚”是特困家庭的孩子,娄昆山听说孩子过冬仅有一件旧毛衣和一件外套,马上在入冬前给孩子买了厚毛衣和御寒的棉服棉裤。薛晶晶的“小亲戚”是个近视眼,她就给孩子送了护眼按摩仪,指导孩子做眼睛保护。
薛晶晶担任十二师心理健康教研员,通过调研,她发现当地11所学校27位专兼职老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缺少工作经验。各校际之间距离远,老师们缺乏沟通交流,许多的教育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答,工作上基本上是“闭门造车”。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薛晶晶组建了十二师教育心智慧团队,和青岛市南区教研员搭建起了鲁兵两地心智慧团队跨区域联动教研活动。教研每周一次,连续开展了10周。各类心理健康专题培训为当地青年老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大大增强了老师们的工作自信心,帮助十二师教育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援疆老师中,胶州六中张仙芝老师和胶州实验小学匡鹏老师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上大学,回家时告诉父母,班里有来自新疆的同学,他们家乡的基础教育状况和青岛差距很大。女儿的话在张仙芝和匡鹏心里埋下了种子,知道有援疆机会,两个人一起报了名。在新疆,张仙芝在十二师中学教九年级历史课,丈夫在学校小学部教数学。十二师中学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示范学校,校内来自喀什地区的300余名内初班学生都是住校生。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生动的了解,张仙芝和援疆老师们利用节日、节气等契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穿插历史和文学知识。中秋节,援疆老师自己拿钱凑份子,给300多个孩子购买了学习用具,美术老师制作手工灯笼,语文老师写对联和灯谜,与众不同的节庆形式给内初班的孩子们带来了新鲜的节日体验,也让相关学科知识在学生心中扎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张仙芝、匡鹏(图中捧花者)
责任编辑:单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