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致电青岛日报,期待“爱的邀约”不仅“邀约”市民奉献爱心、志愿组织参与其中,而且能够“邀约”相关部门、单位形成助残合力——
“爱的邀约”触发助残“深层关注”
青岛这座大爱之城,从来不缺少爱心。近日,青岛日报刊发“爱的邀约”系列报道,市民的爱心再一次如潮涌来,就像一位志愿者致电青岛日报爱心助盲出行热线82933327说的那样:“这次‘爱的邀约’爱心助盲出行志愿活动就像是又添了一把‘爱之火’,再一次‘点燃’了青岛人的大爱之心。”
记者从市文明办、共青团青岛市委、市民政局和市残疾人联合会了解到,自2008年以来,一支支志愿服务团队在青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青岛志愿服务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28日,我市注册志愿者达1696509人,志愿服务组织达14059个,作为青岛志愿服务的重要分支之一,助残志愿服务也在发展壮大中日趋专业化。“笑姐团队”“春雨助残”“晓慧馨雨”等多支以助残为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脱颖而出,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助残服务项目,成为青岛这座大爱之城的一张张“温暖名片”。
“这些助残志愿服务不再局限于到残疾人家里打扫卫生、理发等送温暖活动,更侧重于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市文明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助残志愿服务已经走向项目化,针对特定的残疾人群体进行专业化、常态化和长期的帮扶和培训。这种服务模式虽然见效慢,但经过一到两年的沉淀后,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全市相对专业的助残志愿团队中,四种类型占据“主流”,分别是群众自发助残组织、社会化助残志愿组织、企事业单位助残志愿组织和大学生助残志愿组织。其中,社会化助残志愿组织的专业化程度最高,组织架构比较完整,能够长期稳定地从事某一类助残志愿活动,社会影响力较大,且极具品牌效应,部分组织已经在市行政审批局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晓慧馨雨”“春雨助残”“梦园”“小雨滴”“小雨点”“笑姐爱心助残”“同沐阳光”等志愿服务品牌就是这些组织“孵化”出的典型代表。
自2014年起,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的创办人崔永兰开始从事智力障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在崔永兰的帮助下,先后有100多名智力障碍残疾人通过双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甚至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一名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
在帮扶肢体残疾人的志愿活动中,笑姐爱心助残团队在全国首创“量体选衣”爱心助残模式。目前,该团队已经量出37万多件衣服,深入3000多座村庄,行程达21万多公里,近5万名残疾人收到了合适的衣物。
听障人士、视障人士也是残疾人群体中急需帮助的重要人群。已具影响力的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王建民手语工作室等志愿团队常年活跃在推广手语、为听障人士提供公益性手语翻译和技能培训的第一线。以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为例,仅在2021年就开展或参与活动214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333.5小时,有24082人次从中受益。最近,刚刚成立的青岛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则是主要服务视障人士的公益组织。
“社会化的助残志愿组织一般专业化程度较高,根据其服务的视障人士、听障人士、肢体残疾人、自闭症和智力障碍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开展专业化的助残项目。”晓慧馨雨助残服务中心负责人贾晓慧告诉记者,“标准化、专业化、常态化是志愿服务团队发展的关键因素。北京的‘协作者’、武汉的‘乐仁乐助’、上海的‘恩派’等枢纽型社会公益组织在当地深耕多年,不仅形成了品牌影响力,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可借鉴、可复制的运营经验。我们期待着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市助残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
“据我们了解,我市对专业助残志愿组织的数量并没有确切的统计,基础性信息的缺失阻碍了助残志愿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常态化发展,仅靠部分助残志愿团队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长久的生命力。”一些关注助残事业的专家学者致电记者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希望此次‘爱的邀约’能激起社会各界的深层关注,不仅‘邀约’市民奉献爱心,志愿组织参与其中,而且能够‘邀约’相关部门、单位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助残引导,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助残志愿服务团队良性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市尚未形成成熟的助残志愿组织发展模式,这也成为一些志愿服务人士关注的话题之一。“大部分助残志愿组织是以创始人为核心,依靠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吸引外部资源注入,维持志愿组织的运营,一旦创始人因为某种原因无法继续坚持,已经形成影响力的助残志愿者组织可能也会随之停下脚步。”一位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说,“期待我市集合现有的助残志愿团队资源和智慧,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起专业化、标准化、可借鉴、可复制的助残志愿组织发展模式,政府和社会组织形成合力,为全市助残事业的专业化、精准化探索出一条新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陈金)
青岛日报2022年1月29日5版
(点击下方链接参与报名)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