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苍天之下,冰雪之上,英雄之光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远离了此起彼伏的喧嚣的鞭炮声,这个大年初一却有震天的呐喊和枪炮——没错,我说的是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这是一部期待已久的作品,给人带来超乎寻常的震撼。


作为电影《长津湖》的续篇,《水门桥》呈现的依旧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第七穿插连”的故事。核心情节是为阻止美军陆战一师撤退,志愿军派出一支尖刀部队,前去炸毁美军撤退通道上的咽喉之地——水门桥。在志愿军战士誓死执行炸桥任务、慷慨奔赴使命的同时,美军也在拼命守桥、修桥。两支部队、两股力量、两种文明在冰雪覆盖的山川展开殊死搏斗。


这是生死之战,也是英雄之歌。


与《长津湖》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人联合导演不同,《水门桥》由徐克一人执导,他独自完成了90%的戏份,另外两人只担任监制。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导演力量的削弱,反而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前一部节奏变化太大、稍显凌乱的缺陷。华人导演中最擅长刻画英雄的徐克,是这部电影质量的保障,使之散发出别样的英雄之光。



1. “没有打不死的英雄”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是三营长谈子为(段奕宏 饰)的一句话。这是战争的实质,也是残酷性之所在。如果说《长津湖》中雷睢生的去世让人泪目的话,《水门桥》则让人两泪涟涟,擦都擦不干。


电影一开始,七连奔赴机场,阻击美军撤退,半路上碰到志愿军炮营遭美军飞机轰炸,大炮尽数被毁。连长伍千里(吴京饰)谈笑之间做出了“帮炮营抢炮”的决定,拉开了战斗序幕。这是作为预热的一次亮剑,手起刀落,毫不拖泥带水,颇具侠士之风。


然而,从向水门桥挺近开始,叙事一改明快之风。漫天的风雪,冻住的指北针,蹒跚的脚步,不知桥还有多远的迷茫……一切都在预示,这将是一场艰难之战。


接着,便发现了九连炸桥失败,七连果断出手援救。三营长谈子为虽然获救,却已在战斗中受伤,不久后牺牲。自此,这些身怀绝技的志愿军官兵,一个又一个离我们而去,来不及说一声再见。


在美军飞机、暴风雪等逼迫之下,七连所携带的装备极其有限。从“联合国军”统帅麦克阿瑟,到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再到每一个美军士兵,都很清楚水门桥的战略意义,他们倾尽一切力量进行抵抗。这使得炸桥困难超乎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七连还是一次次炸毁水门桥,而每一次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然,电影目的不在于催泪。它告诉人们,正是这些负伤、流血、“也会死”的志愿军官兵,用血肉之躯,去对抗飞机、坦克、大炮、燃烧弹、钢筋混凝土……他们直面一切,不惧一切,是真正的英雄。



2. “虽千万人吾往矣”



二炸水门桥,“神枪手”平河受伤之后,抱着炸药包冲向美军坦克。此时此刻,他的神枪绝技已无处施展,但只要还剩最后一滴血,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志愿军隐蔽的山谷,美军轰炸机俯冲而来,即将投下燃烧弹。正在山顶上的排长余从戎,为掩护战友,开枪吸引敌机注意力。他在山顶上奔跑,熊熊烈火吞没了他,奔跑的姿势保持到最后一秒;


三炸水门桥,眼睛负伤的指导员梅生,驾驶一辆缴获来的履带车,携带炸药,从山坡上冲下。他的嘴里衔着女儿的照片,美军的枪弹连同风声,呼啸掠过他的身旁,他全惧色;


连长伍千里凭着一根长绳从山上滑下,随身携带着最后一个炮弹。他重重落在桥上,两旁是美军轻重火力包围,他含笑抽出手枪,任凭无数枪弹穿过自己的身体,用最后一枪击中炮弹……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战斗至最后一刻。他们倾尽了所有勇气、智慧,用完了最后一丝力气。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面对从未遭遇过的强敌,他们拼死一搏,蹈死不悔。


电影中,战役结束后,各连报告伤亡情况。听得出,几乎每个连队都伤亡三分之二以上。这时,伍万里(易烊千玺饰)的声音传来:“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


这一刻,令人泪崩。




3.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

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这是一首绝命诗,作者宋阿毛是“冰雕连”中的一名上海籍战士。志愿军清理战场时,从他的棉衣口袋中找了这一张薄薄的纸条。纸条冰冷,上面却燃烧着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之火。


酷寒之下,在距离水门桥不远处的一个高地上,一个连队的上百名志愿军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开,人人手执武器,怒目注视前方。电影《长津湖》中,一个镜头便是史密斯向“冰雕连”敬礼。赢得敌人的敬意,也是军人的莫大荣耀。


电影《水门桥》中,死里逃生的伍万里,看见美军运输机携带钢梁,飞向被炸毁的水门桥……这一幕,显然已超出了他的经验。


据历史记载,按照志愿军估计,三炸水门桥之后,美军至少半年才能将桥梁修复。然而,美军此时显露出超强的后勤保障能力。他们用“C-119飞行车厢运输机”直接空投了8套钢梁,并用其中4套一夜间将水门桥修好。陆战一师趁机逃之夭夭。志愿军未能实现将其全部围歼的战略意图。


然而,七连失败了吗?志愿军失败了吗?并没有。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论是“冰雕连”还是“钢七连”的官兵,他们的死都重于泰山。


抗美援朝,是一场真正的“钢铁之战”。志愿军官兵让不可一世的美军看到了什么是钢铁意志,而美军也展示了钢铁工业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当工业文明面对农业文明,当世界头号强国的处心积虑面对新中国的百废待兴,这似乎本应是一次“降维打击”,没有任何悬念。然而,正是无数中国军人的舍生忘死,让胜利的天平的偏向祖国这一边。



苍天之下,冰雪之上,愿英雄安息。而他们的青春模样,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72年后,长津湖战役后的又一个虎年,当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当和平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常态,当先辈埋下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依然要记住那场战争的残酷,记住它给每一个人所带来的伤害。这是人类的巨大灾难。


今天以及以后,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是,让灾难永远不再重演。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