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见冬奥 | 花样滑冰的美,离不开这些“幕后英雄”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北京2月4日讯 冬奥会开幕式当天上午,花样滑冰团体赛在首都体育馆开赛。运动员们在场上走位轻盈、舞姿曼妙,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将人世间的美好尽数呈现,而在休息室的电视屏幕前,十几名“补冰员”志愿者的目光随着他们辗转腾挪,却无意流连比赛本身,他们的注意力全在运动员的脚下,为“避坑”做好准备。

花样滑冰:隋文静/韩聪进行赛前训练。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花样滑冰比赛一套动作做下来,至少有五六个跳跃动作,会在冰面上留下许多不规则的小坑。补冰员的任务就是在两项比赛之间的休息时间,配合补冰车迅速将这些小坑修补,让后续比赛不受影响。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近两万名志愿者中,补冰员是对专业技术要求极高的岗位之一,是唯一可以跟运动员一样穿着冰鞋在冰面上滑行的志愿者。除了要掌握娴熟的滑冰技能外,他们还要及时捕捉运动员的滑行路线、跳跃轨迹,以便能够快速找到小坑、及时修补冰面。

花样滑冰团体赛:男子单人滑短节目赛况。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今天上午花样滑冰团体赛男子单人滑短节目与冰上舞蹈的比赛间隙,十几名补冰员志愿者在两名冰面修补师的带领下一齐涌入冰场,如雪花般迅速四下散开,他们找到坑点填入雪块,用随身携带的小铲子将其抹平,只用两三分钟就将全部坑洞修补完毕。“我们把冰场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四个人,大概每人会补七八个坑吧。”补冰志愿者杨曦说。

22岁的杨曦是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同时也是一名专业的花样滑冰运动员,曾在全国冠军赛上获得第六名的佳绩。而这些补冰员志愿者中,与杨曦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花样滑冰、速滑、冰球等项目运动员出身。虽然北京冬奥会期间,这些运动员无缘为国出战,但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大会,同样也是圆了他们的“冬奥梦”。

正如杨曦所说:“只要是站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不管是参加比赛还是当志愿者,都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特派记者 张羽/文 新华社/图)

相关链接:

鸟巢中央有一个半径十几米的可升降舞台,是配合文艺演出还是用来点火?究竟有何妙用,今晚将见分晓。

张羽 摄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