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北京冬奥会,中石大三名毕业生担纲“雪游龙”翻译官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12日讯 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内的“雪游龙”是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全球第十七条、亚洲第三条符合奥运竞赛标准的赛道。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的校友肖潇、魏有为、王娜作为翻译官,参与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翻译工作,助力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

肖潇是石大外国语学院2012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中冶东方翻译中心。肖潇参与了冬奥会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大回环部分的验收工程,“配合北京奥组委验收工作是在2019年10月。当时还有些忐忑,毕竟是第一次到现场执行冬奥会相关的工作,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专业背景知识的储备。”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大回环部分的施工在国内尚属首次,他们没有完全按照国外专家的意见施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了施工工艺,实践也证明他们的创新实践是成功的。验收工作只持续了3天,此后他的精力都放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翻译项目的管理、对接和宣传工作上。任何工作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台前”和“幕后”的配合,肖潇成为了二者之间的纽带,确保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翻译项目的顺利进行。

肖潇

魏有为也是石大2014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同样加入了中冶东方翻译中心。2018年,他考取人社部国家一级翻译资格证书,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一级翻译,并兼任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外指导教师,在公司多个大型翻译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 “2020年8月份,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现场需要增派翻译,保障国际单项组织预认证工作。预认证此前受疫情影响延期了一次,若此次预认证再延期将可能会影响到后面的各项进度。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承担起此次任务。”每每谈及参与单项认证翻译任务经历,魏有为都很有感触。现场工作期间,这名年轻的“国家一级翻译”勇敢地承担起了单项认证翻译工作。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总长近2公里,垂直落差121米,为保证预认证一次性成功,每天他都要跟着计时计分系统的外方专家巡视至少两趟。身着防护服,每次巡视完,浑身早已湿透。为了尽量减少中方人员与外方接触,他又主动请缨,担负起外方专家“保姆”的工作,与外方专家朝夕相处,定点隔离,形成闭环管理,确保了认证期间新冠疫情零疑似、零感染。今年春节期间,魏有为没有回家过年,仍然奋战在冬奥会一线,在冬奥会现场提供语言服务和技术指导。

魏有为(右二)与其他专家共同服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王娜为石大2017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中冶东方翻译中心。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认证期间,王娜负责协助来自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拉脱维亚的8名国际制冰师和20名国内制冰师进行场馆赛道维护工作。在赛道养护期间,国际制冰师耐心讲解,国内制冰师虚心学习如何制出完美的冰。在翻译的过程中,王娜亲眼见证了“冰晶”如何在赛道上慢慢生长,最终变成洁白无瑕的冰面。在雪车雪橇赛道认证结束时,国际雪橇联合会认证专家对所有工作人员给予高度赞扬:“这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工程,冰面干净光滑,制冰质量非常棒,辛苦了!”认证专家的赞语刚落地的那一刻,王娜感觉每天起早贪黑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她永远都会记得那一刻的心潮澎湃与喜悦。“我也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国家发展、国家大事之间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王娜表示:“翻译工作需要了解赛道设计思路和基本原理,制冰流程及效果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工作时得心应手,更有利于工程的推进。”在前往项目现场之前,王娜投入了大量时间熟悉和学习雪车雪橇赛道及制冰方面的知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参与过多个大型工程翻译项目的“90后”姑娘王娜(右二)。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