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2月20日,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落下帷幕。新时代中国兑现庄严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对于广大运动员而言,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而对于更广泛的公众而言,冬奥会再一次将运动的种子深深植入人们的内心。
1
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食堂的厨师明志祥请假去冬奥会当技术官员了。“你平时吃的菜,可能是个‘冬奥裁判’炒的”,网友纷纷对这位食堂厨师的经历感到惊讶,同时也表示由衷敬佩。
明志祥是此次冬奥会NTO(冬奥会国内技术官员)的一员,作为冬季两项的处罚圈记录员参与其中。而要成为一名NTO,需经过严格选拔,不仅要看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经过多轮培训考核,英语口语也要达标。从餐厅员工到冬奥技术官员,如此“跨界”让人难以置信,但事实上,只要看看明志祥的履历就会发现,冰雪才是他人生的主线:10岁进黑龙江省虎林市体校,多次参加省和全国的比赛,曾获得全省第四、全运会第六等比赛名次。1985年,他凭借出色的成绩,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滑雪队,并获得全运会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后,因在运动中受伤,明志祥从滑雪队退役。此后,他依旧没有放弃对冰雪事业的热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拓展延伸自己的志趣。无独有偶,瑞典公司的员工阿尔米达·德瓦尔,也在一月初请假,仅备战一个月左右就参加了冰壶混双比赛,并获得了铜牌。
冬奥会镜头中这样的普通人故事,令我们动容,也让冰雪运动离我们更近。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截止到2021年10月,全国18岁以下青少年群体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到4600万。全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在2020年已达2062所,预计到2025年达到5000所。“冷运动”掀起阵阵热潮,在这样的数字之下,相信不可思议的“跨界”故事,今后还会越来越多。
2
教育部近日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其中提出践行健康第一理念,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这是国家更加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信号。一段时期以来,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短板,这体现在众多方面。比如有的学校体育课可上可不上,被语数外等所谓主课挤占;有的学校缺少必要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此外,一些学校为控制安全风险,习惯性压缩体育课、体育活动。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我国已经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体育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紧密关系人民幸福、民族未来。青少年的体质关系到国家未来,振兴体育关乎国运、关乎民族的精气神。当前,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上好体育课。青少年要上好学校体育课,而每个人也都要上好体育这堂课。
3
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体育场馆不足已成为一种全国性问题。随着时代变迁,众多工业企业外迁,一些工业基地老厂房一度被废弃遗落。在青岛,很多老厂房正在插上运动的翅膀,有的成为专业篮球场馆,有的成为时尚运动空间。当工业元素遇上运动,碰撞出别样火花。从全国来看,将老厂房改造成为运动场馆,也是近年来的一种潮流。此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其中指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达到5万亿,将占全国GDP更大的百分比。近年来,青岛的体育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瞄准体育产业这一“蛋糕”发力,是老厂房再利用的一条新路,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雨水已过,春意渐浓。在这草木萌动,万物复苏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迎着春风,开启运动模式,投身到共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滚滚热潮中去吧。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