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聚力突破,为“好品山东”打开新天地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好品山东”近日再传好消息。海信集团旗下主要负责轨道业务的海信微联公司与交大微联公司组成联合体,成功中标贵阳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信号系统项目,实现了落地应用零的突破。这意味着,在打通无数技术难点之后,海信信号系统终于打磨成熟,城轨业务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这是山东制造业品牌,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不断寻求突破的一个典型案例。

1

“好品山东”是省委、省政府打造的区域公共品牌,是山东产品、工程、服务品牌整体形象的代表。为让山东的好产品、好服务进一步走向全球,让消费者形成更加清晰、明确的品牌认知,我省强化顶层设计,2020年明确提出“共建共享‘好品山东’,形成‘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体系”的重点任务;2021年印发《关于共建共享“好品山东”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将山东区域品牌建设的范围,由某一产业、某一领域,扩展涵盖至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领域。这有利于树立山东自主品牌形象,放大区域公共品牌效应,把我省的质量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增值,助推山东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山东是制造业“全科生”,制造业是“好品山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青岛,对青岛制造业给予肯定并寄予厚望。日前召开的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聚焦实体经济振兴,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强政策创新供给,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民营富市,实施制造业提振计划、现代服务业提升计划、民营经济壮大计划、营商环境创优计划,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的实力。坚定不移抓好实体经济,已成为全市的共识。

2

从“山东制造”转向“山东智造”,必须要注重突破性。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工业互联网备受关注。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强做大工业互联网,支持海尔卡奥斯与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子平台。”去年青岛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在快速推进的新基建支撑下,工业互联网所强调的智能感知、实时分析等需求和潜能有了更好的应用场景。

比如,以前安装家电后背板,需一名员工手拿2公斤重的气枪打上万颗螺丝,重体力劳动下容易产生扭力控制疏漏,影响产品质量。而现在,由“5G+人机协作机器人”自动安装,不仅节省人力成本,还将作业时间由原来的每台25秒降至18秒。拉动更多中小企业拥抱工业互联网,帮其解决“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问题,逐步实现脱胎换骨,应该成为今后相关部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努力的方向。

制造业聚力突破,为“好品山东”打开新天地,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以青岛为例,2021年11月,赛迪顾问发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青岛名列全国第七,连续三年排名上升,重回“第一梯队”。青岛的转型路径值得肯定,但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短板。2022年青岛市级重点项目就突出实体引领,关注高端装备制造,大力向数字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倾斜,着力拓产业链条、补产业短板。只有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才能让实体经济更结实、更健康,让“好品山东”的核心竞争力更强。

3

加强政策创新供给,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好品山东”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当前,世纪疫情仍在持续,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必须做好制度创新,帮企业减负纾困,提振信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科技等体制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我们要把主动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把赶超作为常态、把卓越作为必然,争分夺秒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水平,为“好品山东”打开新天地,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加速度”。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