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拂,青岛戏剧迎来“春消息”
“国际戏剧学院奖”6月落地 本土戏剧寻觅2022新路径
2月22日,第九届“国际戏剧学院奖”(表演奖)在青岛举行发布会,宣布将于6月面向全球举办戏剧盛会。“国际戏剧学院奖”在业内有“戏剧奥斯卡”之称,作为一个专业的严肃奖项,它的视野包含了商业戏剧、艺术戏剧、实验戏剧等各个类型,把莎翁剧、都市剧、历史剧介绍给中国观众。本届学院奖宣布将16部精品剧的足本演出引入青岛,相较于之前戏剧片段展演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青岛观众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国际顶级戏剧演出了。
戏剧对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有多大的意义?2013首创的乌镇戏剧节邀请黄磊、赖声川等戏剧大咖坐镇,《如梦之梦》门票炒到5000元仍然让观众趋之若鹜,热度至今不衰;苏州为陈佩斯的“大道文化”打造“大道喜剧院”,为喜剧设立专属平台;上海有赖声川的专属剧场;北京则是孟京辉团队的根据地,蜂巢剧场常年一座难求;秦皇岛阿那亚戏剧节更是让这个小城成为2021戏剧界头号话题。
镜头回到青岛,本地戏剧人多年来也有着多层次、多批次的尝试。SY实验剧场领衔的小剧场话剧、曼纳空间的城市原创剧、仇少璐的一人一故事、龙马社黑匣子剧场的外地剧本孵化,一个个戏剧团队接力深耕,甚至有引入开心麻花青岛分社的尝试……2021年资深戏剧人纪舜超回到青岛,她发现,青岛做戏剧的还是当年的人,困扰青岛戏剧、青岛小剧场的问题也仍然是当年的老问题:原创力、观众培育、剧场空间。在戏剧学院奖的东风荡涤之下,在以龙马社为代表的新剧团的冲击下,青岛戏剧会迎来新的变局吗?
《门锁了,寄居蟹做了三个梦》讲述都市女性的精神漫游。
青岛的戏剧角落
2021年,资深戏剧人纪舜超在北岭附近的小剧场看了一场话剧,深受触动。“地方很偏僻,说是小剧场,其实只有教室那么大,表演区和观众区放在一起。表演的女孩是专业出身,在外地漂了很久,场地太小,她只能演一段,拉上帘子再解说一段,所有的互动和衔接都放在她一个人身上。受到场地限制,她无法做到完整剧目表演,就用一个个有关联的片段串起来整部戏。现场都是年轻观众,而且买票率很高。我挺惊讶,也挺激动。最后的观众交流阶段我说:应该把掌声送给这个女孩,她的勇气可嘉。”
纪舜超的激动不是没有来由,她太懂得运作小剧场、卖票、推广戏剧的艰辛。在加入陈佩斯“大道”戏剧团队之前,纪舜超在青岛经营“SY实验剧场”,从2009年起,这个剧场相继上演了戏逍堂《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孟京辉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怀旧剧《李少红》以及“民谣在路上”青岛首演,引爆了当时的青岛小剧场氛围。纪舜超戏剧团队相继尝试了原创、重排、儿童剧等演出,随着剧场改造,“SY实验剧场”黯然落幕,成为青岛观众的一段记忆。
“一人一故事”用戏剧讲述观众自己的人生经历。
相较于2009年,当下戏剧市场的优势资源已经愈发集中在头部团队里。上海打造赖声川剧场和久负盛名的阿加莎推理剧,北京有孟京辉蜂巢剧场、开心麻花剧场和小柯音乐剧剧场,乌镇邀请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戏剧节,而苏州联手陈佩斯的大道文化打造了“苏州大道喜剧院”,跟刘天池工作室、笑果文化、开心麻花深度接洽,还跟赖声川合作戏剧教育,以“百剧之城”为目标的苏州已经推出了“江南青年戏剧节”“江南小剧场”两大文旅品牌,让小剧场成为苏州旅游的新兴目的地。
一方面是“戏剧巨头”不断攻城略地,另一方面是小剧团、小剧场的百花齐放。青岛近年来的戏剧角落也在不断萌发中。市北区有仇少璐“一人一故事”剧场,以舞台形式演绎观众人生体验,带有心理疗愈的色彩;瑞昌路曼纳艺术中心主打原创戏剧,把二三十人小剧场做得有声有色;龙马社黑匣子小剧场立足老市南,一边容纳单口喜剧的业态,一边推出商业话剧、儿童剧等作品,观众群已经拓展到潍坊等城市,“龙马社”负责人张瀚文表示,龙马社创始于北京,因而有着北京、青岛联动的优质戏剧资源,今年剧场计划与张国立合作推出沉浸式小剧场演出,龙马社创始人刘恒的《窝头会馆》也在紧张复排中,计划与德云社联手展开全国巡演;在即墨,小柯音乐剧已经连续两年把青岛巡演放到了博兰斯勒大剧院举行,让剧迷倍加期待……对于观众来说,无论是喜欢大型商业话剧还是先锋话剧、原创话剧,都能在青岛找到属于自己的戏剧角落。
儿童剧,殊途同归的路径依赖?
青岛拥有丰富的影视人才库,但是就戏剧产业来说,青岛的本土戏剧市场氛围远不能跟影视明星人才资源相称。近二十年来,戏剧人一直努力培育本土市场,希望让剧团生根、剧场蓬勃发展。业内人士分析,理解青岛戏剧现状,需要从本土情况出发,“首先民营戏剧团体需要专业演员,而特别专业的演员都去北京、上海发展了,留在青岛的一部分是戏剧表演爱好者,另一部分是北上广毕业回来做戏剧的学生,专业性比较低。另一方面,青岛的剧场资源比较稀缺,民营剧场少,而且费用较高。”意识到剧场—演员—原创戏剧形成闭环之后,如何打破闭环也是青岛戏剧人一直试图解决的课题,而最终选择的路径往往是儿童剧——剧本丰富、票房稳定、剧场营收见效快。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儿童剧螺旋”“儿童剧死结”的说法反复出现,不管是冲着成人剧、商业剧还是先锋剧进入戏剧行业,到头来终会兜兜转转进入儿童剧领域——毕竟家长的钱最容易赚,儿童剧的观众最稳定,能让饱受票房压力的戏剧从业者喘口气。这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现象,“大家都去搞儿童剧,第一批看儿童剧的人已经结婚生子了,让他们带着孩子二刷儿童剧吗?”
仇少璐团队将欧洲戏剧理念引入青岛。
青岛拥有成熟的儿童剧消费市场,除了青岛市话剧院的演出,每年还有来自其他城市的特色儿童剧来青,演出内容除了格林童话还有“奥特曼”“海底小纵队”等热门IP。儿童剧既是路径依赖,也让戏剧人保持警惕:必须创排高质量的剧,满足家长和孩子们不断提升的品位。2014年,纪舜超与合作方在青岛制作了海洋科普原创儿童剧《海豚小哆菲》,该剧的特色在于“儿童版儿童剧”,“我让孩子们决定自己想演谁,用教育型戏剧的方式做儿童剧。我不想限定孩子们,让他们享受开放式的戏剧。第二年的儿童节,孩子们找过来,希望再看哆菲、再演哆菲。这个戏真的影响了一批孩子,甚至让他们选择了戏剧的道路。”龙马社也从去年开始涉足儿童剧,张瀚文表示,“我们做儿童剧,品质没有降低。龙马社的歌舞儿童剧有迪士尼的质感,尤其在黑匣子剧场里小朋友可以贴近舞台,近距离接触体验感特别好。我们推出的《会跳舞的小巨人》口碑非常好,甚至有潍坊的家长打电话过来,还想带孩子二刷。”
《会跳舞的小巨人》演出现场。
把儿童剧的品质提高,也需要剧场的坚持。一出戏的票房有限,张瀚文算了笔账:由于疫情限制了上座率,黑匣子剧场限制100个观众,票房总计8000元,“去掉演出费3000元、灯光音控4000元,即使不算演员的吃住排练、电费空调检票,我们也不赚钱。”龙马社的解决之道是“走出去”,“我们希望打磨出一部好戏,除了解决自我生存问题,还可以走出青岛,在更大的舞台上赚票房。”
对外借力,向内深掘
2020年末,龙马社《我爱桃花》剧场版现场,青岛观众惊喜地“遇见”了张国立。龙马社创立于北京,在北京、青岛之间有着双城戏剧资源互动。而张瀚文对青岛老城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希望借助龙马社黑匣子剧场,把年轻观众带回老市南,感受老城区的人文积淀;同时借助于张国立、刘恒等戏剧人的作品,让龙马社得到表演、巡演上的锤炼。“我们从去年8月开始做第一个剧《门锁了,寄居蟹做了三个梦》,现在正在打造2.0版本,慢慢尝试,感受青岛戏剧市场的特点。第二部剧《烧月亮》去年年底上演后,豆瓣上的口碑迅速做起来了。”
小剧场演出人气高涨。
《烧月亮》曾获爱奇艺《戏剧新生活》乌镇杯戏剧大赛专业组最佳人气奖、中央戏剧学院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江南青年戏剧节青年戏剧孵化计划入围剧目等多项荣誉,黑匣子剧场将故事进行了本土化处理,让这段唯美感伤的爱情有了海潮的气息。张瀚文表示,“青岛观众不是不懂戏剧,而是没有经历好的戏剧引导。我们踏踏实实做内容,相信好的内容一定会得到大家支持。一些热门剧虽然口碑很好,但是演两三场就离开了,我们是扎根青岛的。”也有业内人士对龙马社的剧有不同看法,“有的导演认为我们的戏剧做得花里胡哨,一味满足观众的体验感。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在市场一步步摸索出来的经验,先让观众感觉有趣,走进来看戏,再慢慢引导大家提升品位。事实证明,我们的戏口碑一场好过一场。”
2021年最后一个晚上,剧迷在青岛话剧院观赏导演张鹏的《熬过与世界周旋的日子》,跨年夜看张鹏话剧,已经成为话剧院小剧场的一个“艺术仪式”。致力于成人话剧的张鹏每年会推出一到两个原创剧目,他认为,青岛的话剧事业仍然在稳步发展,努力适应当下的戏剧市场。“现在的戏剧业态在完善,也在向国际化靠拢。好的资源正在持续集中,从编导、演员到舞美,在北京、上海越来越扎堆。戏剧商业化后,只有用好的配置和资源才能运作,比如现在大型话剧都用明星来出演,带来的商业回报非常可观。青岛也做了很多优秀的剧目,我们做的东西不差,只不过我们缺少了平台和关注度。黄磊《戏剧新生活》打造出来的明星,以前不也是很平凡的吗?”张鹏强调,城市戏剧文化仍然要坚持本土,今年他的新戏成为“江南小剧场”的孵化项目,另一个项目将与北京团队合作,邀请明星班底制作,计划全国巡演,为精品话剧打上“青岛出品”的烙印。
青岛话剧院《熬过与世界周旋的日子》2022跨年夜上演。
回归青岛2022戏剧市场,纪舜超仍然怀念2009年的状态,“当年在实验剧场,大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创作,每个人身上都有些感性的东西,作品会更加丰满一些。陈佩斯的《戏台》,讲述的就是戏剧人对舞台的热爱,这部戏从豆瓣评分到票房实现了双赢。”她认为,当下商业喜剧已经有流水线的工业味道,而讲究品质的北京人艺也在不断翻拍老戏,这让纪舜超更钦佩陈佩斯的原创精神,“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匠人精神,他的作品出得很慢,每个作品都是不断打磨。‘戏台’三部曲之《惊梦》去年开始巡演,创作期间他真的去考察昆曲,沉浸在曲艺世界里,这是老艺术家的做派,而现在很多人做一部戏是凭空想象,向壁虚构。”
2022年的青岛戏剧迎来“国际戏剧学院奖”的东风,亲历商业戏剧的洗礼后纪舜超坦言:“我依然坚信戏剧的教育功能,文化自信跟艺术戏剧是分不开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
责任编辑: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