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28日讯 发挥智库力量,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2月26日,青岛发展20人论坛(2022•春季)在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举行。论坛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理论到实践”为主题,来自多个领域的本地专家学者围绕青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涵与特征、理论与实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由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青岛市生产力学会、青岛太平洋学会和青岛市城乡规划协会联合主办,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
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青岛科技大学教授雷仲敏全景式梳理了全球现代化进程、我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历史背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特征和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开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实践等,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发展的历程,分析了青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目标以及实现路径等,提出了青岛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对策建议。
青岛市城乡规划协会理事长、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理事长宋军分享了对青岛都市区发展的空间逻辑的思考。在他看来,腹地资源是推动青岛城市起源的最重要因素,陆路交通(铁路)是长期影响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港口是青岛城市空间拓展的起点,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决定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城市在山海约束下的蔓延生长,因此青岛现状空间布局是多种模式混合作用的结果。研究中发现,青岛都市区空间尺度过大,都市区中心体系发育不成熟,由此带来规模不经济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一是传承与创新并举,保持空间战略稳定性;二是环湾核心区尺度重组,构建环湾中心体系;三是环湾核心区动能转换,优化环湾各组团功能定位;四是环湾核心区生态优先,保护利用胶州湾;五是重构都市区增长廊道,促进联动集约发展;六是都市区外围点轴带动,梯次辐射。
青岛市情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市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刘文俭围绕青岛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青岛市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长冷静认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高能级城市,集中体现为城市在经济结构上的高端化、开放创新上的全球化、精神文化上的特色化、发展方式上的低碳化、社会治理上的精细化、民生幸福上的实景化、空间拓展上的协同化,充分彰显着人类文明在城市发展中的新形态。应把握住这七方面特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炳君看来,青岛已经处于战略抉择和布局调整的关键节点,城市新一轮“起飞”的曙光乍现。青岛应把握时机、乘势而起,努力推动空间突破、改革突进、产业突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巩固龙头地位。
青岛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刘康提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应该突出城市综合概念,而不仅仅是着眼海洋产业。关于青岛如何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他建议,要优化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城市目标定位与建设路径;要重构现代港航物流体系,以航运贸易引领青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要拓展现代海洋空间,以创新发展增强青岛城市竞争力;要搭建全球海洋合作平台,以改革开放提升青岛现代海洋城市影响力。
在青岛发展20人论坛发起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民看来,从“现代化国际城市”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青岛城市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跨越,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放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一宏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谋划,围绕沿海大城市如何“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新探索、开展新实践。(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