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发脾气,自私自利,不懂感恩……如果你的孩子也这样,长大后很可能不孝顺

前几天在饭馆和朋友吃饭,看到一幕景象,五味杂陈:

一家三口在吃饭,孩子坐在旁边吃菜,爸爸站在桌边给她夹菜。突然,女孩嘴巴一撇,对妈妈说:“我要喝饮料!”

妈妈说:“找爸爸要,爸爸有钱,我没带钱出来。”

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女孩子居然直接给了爸爸一个耳光:“给钱!”

米蓝和朋友看呆了,一个孩子在公众场所打父亲耳光,这样匪夷所思的行为在任何人看来都不可理喻,没想到那位爸爸没有任何回应,很自然地带着女儿买饮料去了,这边妈妈就自然而然地坐下,就着孩子的剩饭吃了起来。

这样毫无底线原则的亲子关系,真的是“天伦之乐”吗?孩子长大之后,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关爱父母吗?

成都的柴先生,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到18岁,自己平日生活节俭,“平日吃饭米粒掉到桌子上都要捡起来吃掉”。

终于,孩子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但令柴先生想不到的是,女儿将自己几十年攒下的320万血汗钱分几次全部转到自己名下,大肆挥霍,穿名牌服饰,吃高档餐厅。

柴先生请求女儿归还这笔钱:“如果你钱不退回来爸爸只有死,连药都没有......”却被直接拉黑。

从此,他和女儿就失去了联系。

柴先生无比悲愤,他说自己一直秉承富养女儿的原则,没想到辛苦半生,落得这样的晚景凄凉。

面对孩子无理的要求,不加训诫和矫正,一再满足,倾尽家财来“富养”,最后只会变成他们眼中的“提款机”。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拼尽全力把孩子养成仇人。如果孩子出现以下4种情况,那就要警惕他的教育了。

1/

乱发脾气

如今不少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全家人众星捧月似的捧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发脾气闹情绪,也觉得是小孩子家不懂事,抱着哄着也就过去了。

切不可小看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顺着孩子的脾气或者不当一回事,他们就会默认发脾气是和父母相处的正常方式,随着年岁增长,愈发变本加厉。

教育专家李子勋老师说过:“孩子发脾气,在亲子关系中,其实是一种双向冲突,孩子想借由脾气来控制父母,而父母又在孩子的牵制下,产生自己的情绪。”

之前曾看过一则新闻,上大学的女儿要买最新款手机,在手机专卖店又哭又闹,逼的父母下跪相求,却换来孩子的拳脚相加。

连和父母耐心沟通、基本尊重都做不到,又怎能指望孩子孝顺?

孩子发脾气,必须从小就重视,我们不能惯着宠着,也不能厉声喝止。最好的办法,就是“退一步,再理解,找问题。”

退后一步,容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等孩子冷静下来,表示理解孩子的处境,再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这样的孩子,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感,知礼仪,懂进退,明白父母的难处,懂得自立的可贵。

2/

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

小时候跟爸妈出去聚餐,席间一个孩子吃饭,拿筷子在盘里翻来翻去,夹菜都要在盘子里甩几下,弄得桌子上都是油点子。

回家路上,我听爸妈谈话,说这孩子别看聪明伶俐成绩好,长大不一定能有出息。

前段时间跟老妈聊起天,偶然间说到这个孩子,老妈说他长大工作之后,因为父母拿不出足够的钱支持他一次性买首付,就大发雷霆,还扬言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真的一点没错。从小就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长大之后又怎么会对父母有敬爱之心呢?

之前看到佟丽娅的微博,非常暖心:

孩子的幼儿园搞“庙会”,孩子朵朵用挣来的钱,给妈妈买了一箱“钻石”,晚上就算不睡觉,也要亲手把礼物送给佟丽娅。

读过尹建莉老师一篇《给小板凳揉揉疼》,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孩子被小板凳绊倒了,家长不要去作势打小板凳,而是要带着孩子给凳子“揉揉疼”,这样,把小板凳从“故意绊人”的反面形象变成一个同样遭受痛苦的朋友,让孩子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明白什么是理解和善良。

请别小看“同理心”这种珍贵的品质,拥有它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一定是人群中最聪明的,但却能成为一个温柔而坚定、善良又正义的人。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矫正孩子的自我意识,避免以后出现自私自利、不为身边人考虑的状况。当然,我们不提倡过分的“无私”,但请一定让孩子对世界保有一颗善良豁达的心。

3/

家长大包大揽,孩子不懂感恩

前几天天,米蓝看到一位妈妈在微信里求助。

她说,刚刚过去的暑假,和儿子的关系降到冰点。

孩子在家里每天打游戏、看电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有一天妈妈生病了,实在没力气起来做饭,孩子又不会做,就让他自己到小区门口便利店买点东西吃。

孩子一边抱怨,一边拖拖拉拉出了门。

回家之后两手空空,根本没想着给母亲带点吃的,甚至,自顾自地又回房间打游戏去了。

这位妈妈说,米蓝,我真的特别寒心,辛辛苦苦把他养大,连他的一句关心都换不来,以后该怎么办?

我简单问了她平时和孩子相处的情况,原来,家里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儿子成绩还不错,为了让他“一心扑在学习上”,妈妈从来不让他干家务,什么事情都打点得妥妥当当。

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这样理所当然索取的环境,对家人的关心和同理心逐渐钝化,把妈妈当作了一个照顾衣食起居的保姆,而不是帮助扶持自己成长的长辈。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很多孩子成长之后的陋习,是能从小时候的言行中看出端倪的。”

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体谅觉察父母的辛苦,是他们为人处世的第一门必修课。

我们不是要让孩子们变成言听计从、感恩戴德的工具,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对别人的付出表示尊重和感激,明白家人的辛苦和不易,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将这种美德的烙印,永远刻在他们的心中。

在孩子的教育中,你遇到过上述的情况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李慧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