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园的老厂房:客二车间神秘的盖头掀起来

铁路客车门类中的公务车,主要是中央领导人生活、办公的卧车和餐车,高等级专列有很多节,经常编组出行。

四方机厂曾因修造高级公务车而蒙上神秘面纱,在八十年代《青岛日报》仅见的两篇报道中撩起一角:1985年11月13日头版,有关柴油机的照片说明中,首次提到该厂“试制了丙级公务车”。1987年11月14日《青岛日报》一版报道说,四方机厂设计制造的四种公务车,“设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造型新颖别致,设备精细轻巧,灯光和谐明快,运行平稳,经鉴定达到八十年代国际同类车先进水平,在国内铁路客车制造史上尚属首创”。

铁路系统的人知道,公务车有丙级、乙级、甲级三种,毛泽东周恩来等乘坐的就是“甲公”。而这四种车应该还包括甲级餐车,这在《四方机厂车辆厂志1900—1993》中得到佐证:1987—1993年,新造和修理……乙级公务车、丙级公务车、甲级公务车、甲级餐车……

作者之一“鲁东”是工厂宣传干部“王鲁东”,这个习武爱文的工厂通讯员,六十年代曾因剧本获奖,以战士身份闯进南海舰队创作室,还在北京见过毛主席。他使用“在国内铁路客车制造史上尚属首创”字眼,肯定不是个人定调,“首”在何处,“创”在何处,片言只语,耐人寻味。也许,独家担此重任可算“首创”,地方媒体首次报道“四种”公务车也算“首创”,因为专列制造的新闻实属罕见,公开记载少之又少,其它工厂生产甲级公务车更是闻所未闻。

中国何时开始制造专列,《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1949—1988》记载,唐山机车车辆工厂1959年设计制造GW2型公务车,车内有会议室、主包间、副包间、双人包间2个、4人包间1个、卫生间及厨房。全车定员11人,可以开会、办公。使用三轴转向架,运行较为平稳。仅从多间包间和11人定员看,这肯定不是甲级公务车,最高是乙级。

五十年代专运用高级公务车,据《铁道部专运处四十五年1953—1998》,共进口匈牙利、民主德国产55辆车,1957年从民主德国进口的配套专列由15辆组成。显然,为实现甲级公务车国产化, 后来铁道部启动毛泽东专列研制是重大举措。

四方机厂厂志记载, 1985年试制完成丙级公务车,1986年完成甲级和乙级公务车。采用三D轴转向架。乙级公务车已生产3辆,丙级公务车已生产7辆。单单不提甲级公务车几辆,肯定不是遗漏。甲级餐车与甲级公务车配套使用,设有大小餐厅及厨房,在规定部位有防护设施。这是对公务车最早记载、最详细描述,所以《中国中车志1881—2015》中,对1959年公务车情况几乎照抄,简略记录四方机厂1985—1986年生产甲级、乙级、丙级公务车,都未提及三轴转向架。有专业知识的人明白,这种特制转向架多了一轴,载荷更大、更安全平稳,优于常用两轴转向架。

对系列公务车有“首创”贡献的四方机厂,厂志中有设计、研制、制造、修理和过程、车间、型号、人员的较多记载。

在“客二车间”沿革中,车间前身是1968年成立的714工程设计班,主要为中央首长制造SFZ1甲级公务车。1969年为直三连,生产SFZ1甲级公务车。1976年成立新产品试制车间,生产试制SFZ3甲级公务车,SFZ4甲级餐车。1980年成为客车车间重车工段,生产试制SFZ3甲级公务车,SFZ4甲级餐车。1984年成立客二车间,主要新造和修理中央领导人使用的各种公务车等。1993年修理乙公2辆,丙公3辆,甲公1辆,甲餐1辆。

由此可见,六十年代下半期,四方机厂研制国产专列,先从最高级的“甲公”起步,八十年代形成完整系列。这一直固若金汤的“首创”地位,是解放初期工厂就被赋予客车主导厂使命的体现。

1985年试制成功的新一代高级公务车,应该是丙公。

客车修理和制造章节中“公务车”的记载是,研究设计始于1966年。丙级公务车1988年荣获铁道部工业总公司“六五”期间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这应该就是1987年《青岛日报》报道的“在国内铁路客车制造史上尚属首创”的四种公务车之一,但不知比“丙公”更高级的“乙公”和“甲公”为何不在此列。而获此殊荣的有客车设计处的工程师顾寿璋,厂志说他是乙级、丙级公务车主任设计师,姚士衡是甲级公务车、甲级餐车的主任设计师。这俩人主持了八十年代四种公务车的设计。

生于1935年,原籍上海嘉定的顾寿璋,1954年入厂就在客车设计科工作,也许是巧合,他升任客车设计处工程师的1966年 ,恰恰是工厂开始公务车研究设计、铁道部启动专列研制的那一年。

顾寿璋工作和出访的照片。

这本厂志还记载, 1969年—1975年封闭厂房,住有陆军部队一个小分队,出入车间必须出示证件。对此,外车间职工也有深刻印象。他们另一个印象是车间干部、工人、技术人员,都是厂里精挑细选,政治可靠、业务一流的骨干。历任车间领导中,党政职务都担任过的有李佩泽、徐文亮两人。

正是客二车间特殊的生产任务、军事化管理,相关人员严格遵守保密规定,至今它笼罩在神秘之中,外人难识其庐山真面目。

首批国产“甲公”何时出厂,最高领导人何时使用,尚未发现正式记载,推测不早于70年代初。只知道1966年铁道部、四方工厂开始研制,1976年前有SFZ1 、SFZ3两种型号以及SFZ4甲级餐车。

1970年后毛泽东两次专列出行,一次是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最终挫败了林彪阴谋。一次是1974年7月17日至1975年4月14日南下休养,这是他最后一次使用专列。毛泽东在专列上的照片及车下合影很多,多为五六十年代拍摄,网上照片哪些是1970年后的难以确认。保密需要,最高等级专列外形与普通列车无异,看到“RW”(软卧)标识和编号的照片几乎没有。涉及设备的只见到毛泽东了解检车情况一张。看出内部结构及装饰的也有限。

1960年4月毛泽东在蚌埠站照片,“YW”(硬卧)车不会是毛泽东卧车,应该是专列工作人员、警卫人员用车。

70年代后周恩来乘坐专列的照片。

毛泽东最喜欢专列出行,1959年来青岛时是乘飞机。八十年代前,中央领导人乘专列来青岛的,有朱德(1951年)、汪东兴(1978年)、邓小平(1979年)。专运处书中记载:“1978年6月23日,执行汪东兴副主席去山东青岛等地视察工作的专列任务”,此间他到过四方机厂,厂志留下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视察工厂”的记录,还有厂房前合影。

当毛泽东等专列成为封存的文物,内部陈设复制成参观场景,领导人与专列的故事广为传播, “专列热”时起时伏。去年,作家鹤菲撰文,透露大连机车车辆厂工程师姚敏之,1966年到1970年调铁道部秘密参加制造毛泽东专列的经历,不乏史料价值。

姚敏之回忆,毛泽东专列包括一台蒸汽机车、两台内燃机车、两台电气化机车,要求防化、防弹、防爆。车头由大连厂生产,车厢由四方厂专门安排一个车间,由部队派兵在车间现场守卫,生产在极其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连家人甚至单位领导也不知道。生产要求极高,不仅考虑安全、性能、质量,还要考虑环保和健康需要。车厢里用的木头不能刷油,要保持木质颜色,在上海加工后运到青岛四方厂进行组装。防弹玻璃要经过多次防弹试验,运到专列的组装车间。这与厂志的很多记载互为佐证,权当正史和“野史”的握手吧。

这个几十年深藏不露的客二车间,为公务车等特殊任务,建于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它和国产专列形成了时空交集。现在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拆除重建,大致保留了原来的框架和外形。

1985年航拍照片。

改造前面貌。

改造中。

成为机车公园城市客厅的模样。

徐文亮这些健在的客二车间老职工,看到老机车车间旁边,那栋新潮的房子“城市客厅”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它改造前的另一个名字: “军工车间”。心中挥之不去的那份记忆,是他们终生骄傲、回味无穷的精神财富。(张同俊/文 于涌/供图)

责任编辑:陈海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