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神笔”,绘出“绿色”春耕图!青岛900多名科技特派员走进田间地头

科技“神笔”,绘出“绿色”春耕图

全市900多名科技特派员走进田间地头,让科技的力量充实“粮袋子”、丰富“菜篮子”

绿色是农业的标志性颜色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眼下正是春耕春管时节,田间地头,与农户们一起忙碌的有不少科技特派员。他们给农户急难愁盼的问题开出“绿色”药方,不但能更好地“护苗壮苗”,还更加生态环保,为充实“粮袋子”、丰富“菜篮子”提供了重要保障。

野生海带为原料,“绿肥”让小麦更“壮”

近段时间,青岛农业大学张玉梅教授团队奔忙在胶州、平度的农田之间。由于去年“十一”前后青岛地区雨水较多,小麦无法按期播种,农户们普遍面临苗情偏弱的问题。面对发愁的种植户,张玉梅给出了促苗、壮苗的综合方案,包括小麦镇压、尽早追肥等。“别担心,这种情况我们以前遇见过,晚长也能丰产。”她坚定的语气给种植户们吃下了“定心丸”。

青岛农业大学张玉梅教授团队。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宋新华 摄

土壤太疏松,小麦的根和土壤就贴合不紧实,不利于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这就需要在早春及时进行小麦镇压,也就是俗称的“轧轧苗”“墩墩苗”。这种物理手段是早春培育壮苗、促弱转壮的有效措施。在田间,青岛市农技中心高级工程师朱宪良为农户们讲解不同类型小麦镇压机的用法,自走式、悬挂式、牵引式,平面轮、凹面轮、凸面轮、锥形轮……各有优势和适用范围。“建议你这边选择自走式可调幅镇压机,可以提高镇压效率和效果。”他耐心答复农户的咨询。

晚播小麦根系扎得不好,抗病能力、防倒春寒的能力比较弱,山东恩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技术经理王倩“对症下药”,给农户们带去追肥技术指导。在青岛“靠海吃海”,有一种以野生海带为原料的发酵海藻酸新型增效肥料,不仅可以为小麦提供养分,其中的海藻活性物质还可以促进根系生长,让小麦具有突出的抗病能力和防倒春寒能力。王倩介绍,这种纯植物源的肥料对作物有更好的亲和性,更易吸收,且对人、畜、土壤无毒害。相比之下,纯生物合成的肥料使用时需要注意浓度适宜,因为浓度低了不起作用,浓度高了会对作物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同时还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矿源肥料是通过改良土壤来促进作物生长,反应路径比较长,影响壮苗的效率。王倩推荐的这种发酵海藻酸新型增效肥料价格相对高一些,但是由于其具有增产提质的效果,农户的每亩投入产出比也更可观。

“好菌”抗“坏菌”,不用农药也能“治病”

再过几天就到了露天马铃薯种植的时节,对马铃薯种植户来说,最怕的问题就是病害。作为青岛唯一的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王伦世最近一直忙着在平度推广马铃薯拌种技术。原来,马铃薯种薯很容易被病菌侵染,如果不进行处理会造成交叉感染,种在地里也会烂种;传统的种薯切块方法容易使病菌通过切刀传染给其他健康种块,同时切块的伤口很容易感染病菌。而拌种可以抑制种薯上携带的病菌,防止种块切口处腐烂和病菌侵入,预防烂种、黑痣、黑胫等多种病害。以前,农户们经常使用农药、抗生素等进行拌种,但这些方法容易产生“副作用”,包括使作物受害、污染水土等。而王伦世推广的生物菌剂拌种更加绿色环保,这种方式是让有益菌把马铃薯种块“包裹”起来,让有害菌“进不来”,从而达到抑菌抗病的效果。

科技特派员、青岛唯一的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王伦世(左)指导种植户管理黄瓜。(本人供图)

用更多好办法替代农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前些天,平度一位农户带着“生病”的樱桃西红柿专程来到王伦世家中请教,这位农户头一次种大棚,缺乏经验的他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王伦世看了一眼,就断定樱桃西红柿感染了病毒,他当即为农户配了一种球蛋白作“解药”。“农药是对病毒起抑制作用,而球蛋白是增加植株自身的抵抗力。”他向农户讲解。没过几天,农户又专门给王伦世报喜,说樱桃西红柿的“病情”好转了。

今年56岁的王伦世经常在抖音上讲解农作物的病害防治办法,他拍过一条“黄瓜不亮,为什么?”的视频,播放量高达13万,北到内蒙古、南到云南,经常有全国各地的粉丝在视频下留言向他讨教。而王伦世自己也在不断学习绿色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在试验示范棚里进行实践检验,经过两季的谨慎对比之后,才向农户们推荐最优方案。

系统化治理,让土壤生态恢复健康

近些天,青岛农业大学杨延杰教授团队在即墨白庙村忙着为白庙芋头选育种苗。作为声名远播的传统地标产品,白庙芋头一度被不少农户弃耕,遭遇过“品牌在外,产品却出不来”的困境。近三年,杨延杰教授团队为当地针对性开发了“传统地标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技术”,用系统化的治理方案,让白庙芋头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在芋头种植过程中,农户们最为头疼的问题是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土地里的病害越来越严重,打多少农药都不管用,有些地块的死苗率高达70%-80%。曾经白庙芋头的种植高峰达到3万亩,后来一度萎缩到几千亩。杨延杰给当地开出的“综合药方”包括补充调控微生态环境,通过有机肥和生物泥炭给土壤补充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在土壤中加入微生物菌剂,达到“以菌治菌”的效果;比照原有的产地土壤环境,给土壤补充相应的微量元素;引入新的种植技术,比如地膜覆盖、速溶水肥滴灌系统等。通过系统化的治理,土壤变得“可持续发展”,去年白庙芋头的存活率达到97%-98%,亩产达到4000-6000斤,售价达到12元/斤,农户的每亩收益比以前翻了两番。

“很多人说现在的农产品没有以前的‘老风味儿’了,其实这就和土壤有关。”杨延杰说,长期以来,传统的化学农业让土壤里的“好东西”减少了,所以要用系统化的方案让土壤生态恢复原有的健康,用科学的方法让产地环境“标准化”。

在青岛,由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科技特派员总数有900多人,他们带着各自的专长活跃在粮食作物生产、蔬菜栽培、果树管理、畜禽疫病防治等领域,让绿色科技跃动在广袤田野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