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年纪轻轻的女孩因药物中毒引发急性肝衰竭,转氨酶数值飙高到了8000多。如花般的生命陷入重重危机时,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中心担起了救治重任。通过全力以赴地抢救、个体化人工肝治疗、天天“靠在”床旁的护理,不利的局面被一点点扳回。一周后好消息传出——女孩,救过来了!在女神节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女神尖刀班”,一个不负生命之托的靠谱团队。
团队合影
争分夺秒和“不可能”死磕
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有一群光听名字就让人心安的医护人员。作为青岛市最早独立设置的重症医学科,29年来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护佑无数急危重症患者成功闯过了大风大浪,随着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学科已经驶入发展快车道,成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连续两届青岛市A类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首批重症监护临床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舒适化医疗培训基地、青岛市ICU质控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全国委员单位。
3月7日中午12时30分许,记者采访了刚刚下门诊的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兼东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曲彦,她的嗓子有些哑,午饭还没顾得上吃。说起团队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曲彦的概括很凝练:我们的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了。去年国庆节期间,市立医院一天先后接诊了两位年轻的急性心梗患者,且病情进展迅速。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随时可能剥夺患者的生命,重症医学科团队唯有背水一战,与时间赛跑,和“不可能”死磕。“患者的病情具备ECMO应用指征,我们当机立断组成ECMO团队,为患者进行体外肺膜氧合置入,预冲——置管——连接……在团队的熟练操作下上机成功,为下一步手术赢得了机会和时间。”曲彦告诉记者,去年还接诊了一位产妇和40多岁的男性,均为爆发性心肌炎,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团队争分夺秒全力抢救,最终逆风翻盘迎来转机,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便脱离呼吸机,从ICU顺利转入了普通病房。一次次的成功抢救,让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为了众多患者和家属最信赖的科室,不断有周边地区患者慕名前来就诊,愿意把性命托付给这支擅打逆战的团队。
科室八成女性个个“敢拼”
医院的ICU是最牵动人心的地方,门外是焦急等待佳音的家属,门内是携手鏖战疾病的患者和医护人员。每一次成功的抢救,看似寥寥数笔,其背后是惊心动魄的闯关。“遇到了情况严重的急危重症患者,需要费心思抢救,一两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天天就靠在病床旁边了。”曲彦笑着说,从踏入重症医学科以来,她没有休过一次年假,科室的其他小伙伴也是如此,为了工作非常拼。“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家人们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有时候觉得他们是在为我服务,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抢救患者。”
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由92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女性占到了85%,是不折不扣的“女神尖刀班”,曾被授予青岛市卫生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岛市巾帼文明岗、青岛市工人先锋号。曲彦作为学科带头人曾被授予中国医师奖、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卫生系统医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曲彦告诉记者,成为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大家的身上都有一样的闪光点——特别能吃苦、有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由于重症医学科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操作,小伙伴每天都要坚持学习,通过不断积累、交流、磨合,从而达成科室共同的知识体系和重症医学思维,以保证治疗的规范性,让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创建全省一流重症医学团队
“如果你的身上插满管子,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危重症患者的家属,你希望和主治大夫交流什么?”在诊疗技术之外,曲彦和小伙伴们说的最多的是换位思考和心理照拂。在ICU病房里,患者和医护人员除了是医患关系外,还需要有如队友般的肝胆相照。“换位思考之后,我们的医护人员更能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虑,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治疗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用充满人情味的关怀填满ICU,冰冷的医疗技术也有了温度。
近年来,随着通过临床新技术的开展运用,抢救成功率的提升,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教研发展大踏步前进。科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基金项目1项,厅市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华级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项2项,厅市级奖项5项。作为青岛大学医学院博士与博士后培养点,近年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近3年共派专科负责人和11名学科骨干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等著名国际医学中心研修,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院授课交流。多次承办国家级及省市级学术会议及培训班。目前1人次在国家级学会、4人次在省级学会、5人在市级学会任职。如今,曲彦和小伙伴们的目标很明确:继续提升救治患者的能力,发力学术导向型、快速反应型团队,创建省内一流重症医学团队。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于波 通讯员 刘芳
责任编辑:栾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