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2年3月8日1版
青岛日报2022年3月8日4、5版
烟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绘就发展新蓝图,靠的是持续激发澎湃创新动能。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烟台考察。在蓬莱阁,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在万华烟台工业园,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来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建成现代企业。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牢记总书记嘱托,烟台以改革开放为引领,走出一条踏实又稳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深化改革开放积蓄动力、增添活力,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迈出坚实步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局面正加速形成。在刚刚召开的烟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昂首阔步奋进新时代,踔厉奋发塑造新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的动员令已经发出。烟台将聚焦构建“1+233”工作体系和“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崭新局面。
从全面蓄势到全面起势,这个春天,烟台锚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港城不断释放创新力
挖掘历史 重塑蓬莱阁文化“厚重感”
蓬莱阁雄居胶东半岛北端丹崖之巅。迈上登瀛桥,踏过登阁石阶盘路,穿过天后宫,仰首便望见蓬莱阁。
传说中的“八仙”在这里醉酒过海,古登州港千帆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在这里留下印记,戚继光直抒“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万丈豪情写入苍茫云海。
2018年6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位于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市,这里曾经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习近平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
“你们看这幅绘制于明代的《坤舆万国全图》复制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世界观,非常有意义。”在蓬莱阁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蓬莱阁景区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邢光杰给记者介绍了这幅复制品地图的来历。这幅画作描绘了唐代古登州与泉州、扬州和明州并称“中国四大古港”的繁华往事。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为了再现古时盛景,重新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蓬莱阁景区打造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四艘原地开掘于水城古港的元明时代古船陈列于此,讲述着数百年前与高丽等国鲜活的交流历史,馆内收藏的黄花梨造船木、紫檀木舵杆再现了古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博物馆还综合运用雕塑、壁画、影音等各类元素还原了古登州港的一些交易和生活场景。
“这是目前我国陈列古船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唯一陈列有外国古船的博物馆。”蓬莱阁景区管理服务中心文物科科长袁晓春说,疫情期间,蓬莱阁尝试以一种全新方式讲述古船故事,举办了“传仙境神韵”、“中国传统船舶科学探究”等网上研学课程,颇受好评。
一路上,袁晓春一直背着个沉甸甸的帆布包。打开来,他取出7本书给记者看:《戚继光文化著作选编》、《戚继光与抗倭》、《戚继光研究》,都是与戚继光相关的著作。
戚继光纪念馆
蓬莱与戚继光血脉相连。蓬莱阁旁,环绕北小海,依托原有备倭都司府建设的戚继光纪念馆于2019年6月开馆,是全国首个系统展示戚继光精神的主题场馆。袁晓春一路都在讲述戚继光的故事,他在蓬莱的练兵场,他建立的戚家军,他在抗倭战场上的赫赫战功。“戚继光有文才武略,他的事迹还有很多有待我们挖掘。”
袁晓春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中国明史学会戚继光分会副会长。2018年11月,中国明史学会戚继光分会在烟台蓬莱成立,戚继光在蓬莱的事迹开始被深度挖掘。
“《戚继光研究》丛刊是中国明史学会戚继光分会编的,目前出版了11集。《戚继光文化著作选编》也是学会编辑出版的。”袁晓春说,《戚继光文化著作选编》包括 《戚继光诗稿》、《戚继光年谱》等四本研究戚继光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戚继光诗稿》通过增补、搜集轶诗和注释,成为当下搜集戚继光诗稿最全、注释最详细的版本。
中国明史学会戚继光分会每年都会在烟台蓬莱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去年6月还将戚继光文化书籍出版研讨会开到了北京。蓬莱正在逐渐成为研究戚继光文化的全国“重镇”。
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戚继光在蓬莱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戚家军、戚家菜、光饼这些有关戚继光的故事被津津乐道,戚家菜的菜谱进入了当地饭店的特色菜中,蓬莱阁的光饼也成为游客喜欢购买的伴手礼。
蓬莱阁
事实上,蓬莱阁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近年来,蓬莱阁景区参与建设了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蓬莱教学区,将蓬莱阁景区的戚继光文化、海丝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以“海洋强国和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开发了“蓬莱仙境”夜游产品,加快文创产品实质性落地步伐,相继推出八仙飘带、八仙丝巾、蓬莱阁口罩、文创雪糕等文创产品。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的蓬莱阁正在成为烟台市打造仙境海岸新名片的新引擎。在烟台市“两核两带三高地”的发展格局中,以蓬莱国家旅游度假区、长岛国家自然保护区引领的蓬长文化生态旅游核是其中“一核”,蓬莱阁也成为烟台构建文化旅游新格局的重要一极。
新年甫一开年,蓬莱阁又有了新动作。他们首次引入投资方,合作打造了为期四个月的“花灯贺新春,仙境过大年”活动,根据八仙过海、戚继光抗倭等典故制作了惟妙惟肖的主题花灯,布置在景区的各个景点。一到晚上,尘封的历史就变成了一盏盏璀璨花灯,点亮了蓬莱阁的夜空。
创新求索 增厚绿色石化产业“家底”
从空中俯瞰,万华烟台工业园中的一座座办公楼,形同一个个巨大的苯环分子结构。位列全球化工50强的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万华化学”),是中国唯一、世界少数拥有异氰酸酯(英文简称MDI)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工企业。
2018年6月13日,在万华烟台工业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中控室,向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了解企业中控系统运行情况,听取企业发展历程、产业布局、产品应用等情况介绍。得知企业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技术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全球异氰酸酯行业的领军者,习近平鼓励企业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向前。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万华烟台工业园
万华烟台工业园内的万华展厅,记录了万华化学几十年的求索之路。从烟台合成革厂、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到万华化学,名称变化是万华化学创新旅程的侧写。从引进设备生产皮鞋用合成革,到深入研究合成革制造的核心材料MDI,万华化学最终突破全球化工巨头在MDI领域的技术封锁,成长为世界级的聚氨酯龙头企业。
展馆内摆放的沙发、汽车、鞋等产品生动呈现了万华聚氨酯产品应用范围之广。现在,万华化学在国内MDI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在全球MDI的市场份额也已超过20%。
更多的人会在展馆角落处的那台3D打印机前驻足,一圈圈线材经过打印处理后就变成了形状、功能各异的产品。“这些线材就是万华研发的3D打印材料。”展馆工作人员介绍。万华化学集团没有止步于聚氨酯龙头,而是沿着创新之路拓展产品边界,在创新性MDI制造技术、大规模TDI绿色生产技术、世界级PO/SM项目、PC、3D打印材料等前沿材料领域不断创新。
2021年,万华化学可降解塑料全产业链中试取得全面突破,POE中试技术不断完善,电子化学品开发成效显著,电池材料生态圈开发稳步推进。万华化学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领域不断探索,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2021年前三季度,万华化学实现营收1073.18亿元,实现净利润195.4亿元。在近期万华化学披露的2021年年度业绩预增预告中,万华化学预计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240亿元到25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45亿元到157亿元,同比增加152%到165%。
万华化学的国际化布局也在加速推进。目前,万华化学已拥有烟台、宁波、四川、福建、珠海、匈牙利六大生产基地及工厂,形成了强大的全球化生产运营网络。“针对万华化学的实际出口需求,烟台海关在优化出口危化品报检查验流程、出口关税减免、落实加工贸易改革措施等方面推出多项创新举措。”烟台海关相关负责人说。
朝着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万华化学正在加快培育聚氨酯、烯烃、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聚氨酯制造基地、国际一流的高端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研发制造基地。
万华化学的创新发展正在不断增厚烟台绿色石化产业“家底”。2021年,烟台绿色石化产业实现产值1559.7亿元、增长62.5%。近年来,烟台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涵盖了聚氨酯、新型合成树脂、高性能工程塑料等高端产业,集聚了万华、泰和新材、道恩、万润、巨力、玲珑等骨干企业,已成为我国先进结构材料领域品种和门类最为齐全的产业基地。
根据烟台市制定印发的 《烟台市高端化工产业规划(2020-2025)》,到2023年,烟台化工产业产值有望突破2000亿元。到2025年,将形成以万华集团、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高端化工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以大企业、大集群、大港口、大物流、大贸易为代表的省内第一、国内前列、国际知名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
就在不久前,万华烟台工业园万华高端精细化学品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当下,位于蓬莱区北沟镇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一期投资约232亿元。作为烟台绿色化工产业的龙头,万华化学将高擎 “中国化工业自主创新的旗帜”,继续创新求索,助力烟台打造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向海图强,做好经略海洋锦绣文章
初春的蓝湾,澎湃盎然。烟台正徐徐展开一幅“逐梦深蓝、向海图强”的蔚蓝画卷。执画笔者中有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巨擘中集来福士,正以自主创新之力,绘就海洋经济生态圈新图景。
2018年6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作为国内率先进入海洋工程行业的企业,中集来福士用10年左右时间,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60%。在厂区码头上,习近平撑着雨伞,蹚着积水,近距离察看停靠在这里的自升式修井生活平台,远眺“蓝鲸1号”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泰山”龙门吊、海洋牧场平台,向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高端海洋工程设备制造、维护、运行情况。习近平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建成现代企业。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近四年来,中集来福士把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以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部署带来的历史机遇,以党建为引领,以自主创新为引擎,劈波斩浪,迎难而上,在海洋油气、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蛋白、海洋空间利用等领域持续突破,交出一份“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的答卷。
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
2022年中集来福士创新发展迎来“开门红”。1月上旬,公司为荷兰建造的全球最大游艇运输船在龙口基地码头交付。2月20日,为瑞典设计建造的全球最大双燃料冰级滚装船在烟台完成首次试航。一开年,中集来福士海洋技术创新的步伐就不断加快。
作为中国海工行业的领军企业,中集来福士还担负着改善国计民生的重任。近年来,中集来福士不仅保持了在传统海工领域的优势,更利用这些技术和经验积累,向大海洋产业延展。
海洋牧场作为烟台“海洋强市”、山东“海洋强省”战略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全国一盘棋”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必须肩负的时代重任,同时也是海洋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0年6月,由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的海洋牧场平台“长渔1号”交付使用,该平台是全国首个示范应用5G技术的海洋牧场平台。
2020年7月,中集来福士为山东海洋集团设计建造的全国首个智能化多功能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在烟台开业迎客。
2020年12月22日,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首批量产智能网箱启动建造,烟台“百箱计划”由图纸变成现实。按照规划,利用中集来福士的装备资源优势,烟台海域将布局一个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海洋牧场。
发力海上风电,中集也已谋局落子。2021年国庆节前夕,中集与VanOord公司签下一笔全球最大、也是最新一代的风电安装船合同,该项目将打造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具备示范效应的标杆产品。无独有偶,在此前的5月份,欧洲海上风电巨头“挪威国油”也对中集抛出了“橄榄枝”,双方将共同在中国开发海上风电项目。
海洋牧场
正如所见,从传统海工领域到如今深耕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多重领域,中集来福士不断向蔚蓝求索。这里有产业基础,有科研实力,有人才根基,有创新动力,正在将海域开发、海洋产业、海洋科学连接成片,绘就波澜壮阔的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图景。
“经略海洋”的中集担当也是烟台大力推进海洋强市建设的一个缩影。2021年,烟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今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打造烟台—大连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跨区域联动发展,共建共享共治黄渤海同一片海域。
未来五年,烟台将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旅等产业,到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3000亿元。在烟台人看来,海洋是个巨大的宝藏,经略海洋的每个领域都是一篇锦绣文章。
开放创新,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山海间,创新因子在跃动。无论是万华全球创新中心所在地,还是中集来福士海洋牧场承载地,都与烟台一隅紧密联系,这就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不止于此,作为烟台改革突破、创新升级的高能级开放平台,烟台自贸片区正以制度创新激发各类创新的 “加速器”,力争为赋能烟台高质量发展奏响最强音。
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明确了今年山东发展的路线图——“十大创新”。在烟台自贸片区管委负责人看来,每项创新都与自身高度契合、息息相关。
近日,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的509吨混合橡胶抵达烟台港,在“关保通”通关新模式下,企业凭借光大银行出具的一张2600万元的 “零成本”汇总征税保函,无需马上缴纳税款,得以直接通关放行。“关保通”是烟台海关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管委联合推出的通关便利化新模式,全国自贸试验区首单“关保通”业务就落地在此。政策出台以来,烟台自贸片区内已有包括万华化学在内的3家企业成功签订“关保通”保单,“零成本”取得银行保函5100万元,企业预估可节省资金成本和仓储成本300万元。在不断便利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的同时,烟台海关积极探索推动“关保通”模式在自贸试验区外的复制推广,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是自贸区外第一家享受到这项政策的烟台企业。
烟台港
“关保通”业务是烟台自贸片区内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瞄准“系统化改革、集成化创新、差异化探索、特色化发展”,烟台自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力打造要素集聚的“磁场”、产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耕好了“试验田”,闯出了开放发展新路径。
2019年8月,烟台自贸片区成功获批。两年多来,以试点任务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赋能发展为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经略海洋品牌凸显、日韩合作塑成优势、区关港铁联动梯次破题。平均每5天推出1项制度创新成果、累计达到147项,平均每天落户3个外资外贸企业、累计新入驻企业1万余家,在全市千分之二的土地上创造了近三分之一实际外资和近二分之一外贸进出口。以中集来福士海洋牧场项目为龙头牵引的多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先进制造产业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八大自贸平台和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保税经济集聚中心、RCEP监管服务创新中心等自贸创新载体加速崛起,跨境电商、混油混矿、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自贸新业态快速起势,为烟台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眼下,烟台自贸片区磁山脚下,一个崭新的科研走廊正在加速崛起:万华全球研发中心来了,现代汽车研发中心来了,山东冰轮氢能技术研究院建成了,山东省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落户了,中韩科技孵化(烟台)基地开始运营了。聚焦“引领创新、带动产业、辐射区域”,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的创新要素正加速流动联动,撑起烟台自贸片区的创新“脊梁”。
以改革开放创新的“流量”聚拢起现代产业发展的“留量”,烟台自贸片区的创新气质也折射出这座沉淀开放基因的海滨城市在城市能级提升赛道上的勇气与决心。从创新中走来,再从创新中走向前,烟台踔厉奋发向未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王 伟/文 烟台日报供图)
烟台市
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渤海,总面积13864.5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710余万。市辖5区、6个县级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昆嵛山自然保护区和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
烟台历史文化悠久。这里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夏朝时东夷族在此建国,唐宋元为登州、莱州。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设奇山守御所,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得名。
烟台市景
烟台自然禀赋优越。海洋渔业资源富足,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土特产品久负盛名,烟台葡萄酒、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等8种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下矿藏丰富,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菱镁矿、钼、滑石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
烟台开放包容创新。春秋战国时这里成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秦朝时徐福在此东渡扶桑;唐朝时古登州港“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清朝时福山人王懿荣首次揭开甲骨文之谜。1984年,烟台跻身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今天,这里有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兴业,累计使用外资近400亿美元。
2021年,烟台市生产总值8711.75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6.6亿元;外贸进出口额突破410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
记者手记
烟台的创新底气
2018年和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提出了要求。从“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到“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殷殷嘱托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并释放出这样的信号:无论是一个省份,还是一座城市,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强化创新是关键。
在烟台采访的两天中,创新更是被反复提及——
在蓬莱阁,专家学者始终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在中集来福士,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创新的装备和解决方案写入了企业使命。
在万华化学,科技创新被视为第一核心竞争力。
在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如何做好“开放”文章,让主旋律与动力源在这块试验田上喷涌勃发,答案是制度创新。
在前不久召开的烟台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创新”作为高频热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出现:烟台市要勇当先进制造之先锋,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开展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同时,鼓励上市企业组成联盟,促进本土企业抱团合作搞研发、提品质、闯市场,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几百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创新在哪里兴起,经济活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市场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风潮就兴起在哪里。
今天的烟台,正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布局多层次高能级创新载体。城西,八角湾新城已经成为“创新要素”的集合地;城东,烟台高新区落户山东省第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就像杠杆,不断撬动起引领发展的奇迹。在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名单中,烟台26家企业从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中脱颖而出,万华化学、艾睿光电、杰瑞石油因各项指标表现突出,包揽榜单前三名。
烟台创新的高招何在?通过深入采访我们发现:烟台打出的是人才招引、科技孵化、金融助力等一系列组合拳;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项目攻关 “揭榜挂帅”,调动全社会力量攻克“卡脖子”难题,构建的是“能者上、优者奖”的科研攻关生态体系。
不竭澎湃“第一动力”,激活城市高质量发展,创新路上,烟台正大步走向前。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