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民生连着民情,民意就是民心。今年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一系列事关国家发展的大事,与展现民生福祉的真情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两会主基调。开在春天里的盛会,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1
两会期间,“大食物观”受到广泛关注。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粮食供给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这也提示我们,审视粮食安全的视角要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型,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一方面,坚守耕地红线,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另一方面,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合理布局食物的生产体系,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青岛作为海洋城市,向海而兴,耕海牧渔,积极践行“大食物观”。
近年来,青岛海洋发展质量越来越高,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水产种业、远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产业等海洋及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市民的餐桌变得越来越丰富,逐步实现了多种食物的供求平衡。
青岛向海洋要食物,也一直注意开发动植物潜力,挖掘微生物潜力,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积极推进大食物安全治理体系能力建设,统筹大食物供给安全、质量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形成社会共治的食物安全治理体系。
2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情怀最动人。
“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顺应民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好日子。”一句“排忧解难”,道出了党和政府为群众雪中送炭的厚重情怀。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重申“房住不炒”,推进保障房建设;国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保网;连续10年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住得了房、看得起病、上得了学,日子就有希望、有奔头,老百姓就有了“定心丸”。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发展带来的民生期待纳入了解决范畴,比如“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等。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人心定、社会稳、国家安。
青岛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各级各部门积极做好服务。比如,3月9日,2022年 “春风行动——墨城招聘季”大型系列招聘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今年以来,即墨区共举办“线上+线下”求职招聘直通车招聘会66次,为1896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2.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1万人,有效纾解了企业用工难题。良好的就业态势,不仅为稳增长提供有力保障,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今年3月12日是第44个植树节。自1979年我国设立植树节以来,每到春天全民植树,观念深入人心。
在很多人印象里,也都亲身履行过植树义务,那种挥汗如雨的场面记忆深刻。而与40多年前相比,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森林面积增加了80%。与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相反,我国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这样的成果很是可观。植树造林的好处尽人皆知,是改善环境、修复生态、造福子孙后代之举,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今年青岛植树造林也呈现出新变化。作为科学绿化助力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青岛正在实施“乡土树种”回归计划,科学使用树种,繁殖利用更适合青岛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同步创新繁育技术,让人工造林更加具有生命力。麻栎、蒙古栎、朴树、榉树、花楸……往后,这些乡土树种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岛城山林和绿地中。这显然是一种务实之举,能让城市的绿化景观留住乡愁,留住更多“青岛味”。
对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来说,这样的务实越多越好,我们的城市也将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