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2年3月16日6版
所有的权利都有边界,所有的自由都有限度。治理健身噪声扰民问题,要靠法规、靠管理、靠技术,还要靠广大市民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只有多管齐下,方可治理到位——
健身噪声不该成“法外之音”
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个文明典范城市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而不受噪音打扰无疑该是美好舒适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承担中老年人健身和社交多重功能的一项娱乐方式,广场舞近年来大行其道。由此带来的噪音问题,使得广场舞参与者与周边居民之间的冲突频频发生,以致广场舞成为广受诟病的健身方式。此外,在公园进行的打鼓、合唱、甩鞭子、抽陀螺等健身活动也因噪音扰民,成为近年来百姓吐槽的焦点。
数据显示,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中,健身娱乐噪声扰民问题一度占比达41.2%,排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第2位。而这一数据也被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平台两年来的相关数据所印证。随着天气渐热,近期反映广场舞扰民的投诉再次升温。而今年居民投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为何这些问题年年投诉、年年出现,屡治不愈、周而复始,难道此类健身扰民问题真的就成了“法外之音”?
参加广场舞等健身娱乐是参与者的权利,享受安静的生活环境、免除噪音污染也是周围居民的权利。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就给城市治理提出了严格厘清权利边界的现实要求。事实上,近年来,对广场舞的治理不乏法规和条例方面的界定,而且无论是音量、时间,还是场地等方面,都细致地规范了边界;青岛此前也就噪音扰民问题进行过专门的部门职责细分。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噪声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也在与时俱进。据悉,去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并将于今年6月5日起施行。对于广场舞扰民等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新法规兼顾了各方的利益,也明确了各方的权利义务。不仅要求进行健身娱乐者遵守公共场所的管理规定,降低噪声,同时也要求公共设施的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限定区域、限定时间、限定音量。对于劝说后拒不改正的,新法规还将对违规者进行一种负面评价性质的罚款惩戒。
通过立法对健身扰民情况进行专门规范,显示了政府对该类问题的态度和治理决心。但治理积弊,并非一纸法规就能一劳永逸,这可从近期不断增加的噪音投诉中略见一斑。不久前,观海网友wCoIy1反映,滨江路河道观景台处有人每晚使用音响设备高分贝外放运动娱乐,噪音扰民严重。虽然相关法规明确规定了该类问题的治理规范,但他从去年开始持续投诉,一直无果。在他的屡次催促之下,相关部门最后竟以“没有设备,检测不了噪音”为由推脱搪塞。可见,立法虽是基本,执法态度和执法技术也十分关键。
因此,在有法规、有细则的基础上,如何有效破解广场舞等公众活动产生的次生环境扰动,向城市治理的老问题提出了新挑战。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主动履职、积极调和。尽量协调双方的权利和利益,达成合理安排。借助我市“作风能力提升年”的东风,希望职能部门面对每一件百姓诘问,都身体力行、实干苦干,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锻造“凡事讲政治、谋事为群众、干事重实效、成事争一流”的作风能力,扑下身子切实解决群众难题。
另一方面,还须在技术层面进行全面革新,学习借鉴北京、成都等地先进经验,使用“噪音分贝监测仪+提示牌”模式开展专项噪音治理。未来,可全面排查群众反映集中的公园、广场等健身娱乐主要聚集区域,适度安装噪声监测仪,实时监控噪音音量。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合理设置噪音管控指标,对重点部位加大巡查管控频次和力度,发现音量超标情况及时劝导,同时,在噪音监测仪上设置温馨提示牌,提示市民游客合法合规开展健身、娱乐等活动。
除了在法规方面下功夫外,借助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契机,全面完善城市公共设施,为百姓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也是解决健身噪声扰民的重要抓手之一。要逐步健全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加大力度,逐渐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让跳广场舞的人群有条件移步到专门的公共场所,有效减少健身扰民问题。
所有的权利都有边界,所有的自由都有限度。显然,治理噪声扰民问题,不仅要靠法规、靠管理、靠技术,还要靠广大市民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因此,全面提高市民的公众意识和道德素养,构筑文明典范城市的坚实基础,也是从根本上阻隔各类公众健身“法外之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