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如何讲好稷下学宫故事?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稷下学宫成为近来的热词,源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发布的一个消息:经过近5年考古发掘,“寻找稷下学宫遗址”项目近日获得重大突破。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认定为稷下学宫遗址位置。



1


随后,诸多资料发布出来,有建筑基址、陶片、瓦片、刀币残片等历史遗存。史料记载,稷下学宫始建于公元前374年,因位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存续达150余年,在中国乃至东方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还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兼具研究院、大学堂、施政咨询等多种性质。


作为如此辉煌的一个存在,稷下学宫当然有故事可讲。稷下学宫创始人乃是齐桓公田午——有人说:“我怎么记得齐桓公不叫这个名字?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是我们熟悉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名叫姜小白,死于公元前643年,当时齐国国姓是姜,世称“姜齐”。后来,田姓权臣篡位,改为“田齐”。第二个齐桓公名叫田午,乃田齐的第三位君主。又称“田齐桓公”或“田桓公”。稷下学宫就是他创立的。


齐国以稷下学宫为基地,在战国“抢人大战”中大放异彩,吸引了数千名士,包括孟轲、淳于髡、邹衍、彭蒙、宋钘、王斗、荀况、鲁仲连等,荟萃了儒、墨、道、法、名、兵、农、阴阳、纵横家等各派著名人物,在此上演“百家争鸣”。这里大场面如此之多,显然是一个故事的“富矿”。



2


事实上,稷下学宫的故事一直都有人讲,不少影视剧涉及到过稷下学宫。


比如,在大型历史剧《大秦帝国》中,卫鞅(商鞅)就在稷下学宫与孟子上演了一场激烈辩论,其大谈法家之道,一鸣惊人。而在早期穿越剧《寻秦记》里,项少龙在稷下学宫与“剑圣”曹秋道展开大战……这些戏码都很精彩,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观众看过热闹之后,立马就把稷下学宫忘得干干净净。


为什么?因为它只作为某部分的小环境出现,人们注意力根本不在这上面。近年来,随着对稷下学宫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以此为主角的通俗作品也开始出现。近期,一部围绕稷下学宫展开的5集纪录片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有人看后觉得不错。但其中也有一些瑕疵,比如,第一集开头第49秒,秦国士兵就夺下了一把明清时期的宝剑……假如小成本影视剧出现这种问题尚可理解,但这是纪录片呀,着实有些扎眼。



3


稷下学宫的故事,需要想讲、会讲、认真讲,如果连专业性都无法保证,又哪有成功可言?


这方面不妨多学学河南卫视。 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盛宴》一炮而红,一段五分钟的节目,让当地出现了游客排队进博物馆的盛况。随后的端午节,一段名为《祈》的水下舞蹈红遍全网。这段舞蹈取材于曹植名篇 《洛神赋》,将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韵展现出来。再后来的七夕,《龙门金刚》再度刷屏。凭借接连不断的爆款,河南不仅打好了“大唐牌”,又将三国、南北朝等更幽深的历史遗产持续呈现于公众面前,中原文化大省的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


靠网络作品“借力打力”做好地域推广的不只是河南。比如,2021年3月三星堆考古时,四川借短视频《我怎么这么好看》火了一把。2019年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大幅拉升了西安的旅游指数。传播稷下学宫,无疑也需要这样的爆款。


当前不少城市都面临传播媒介、渠道和载体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问题。比如,青州博物馆的龙兴寺造像在文博界大名鼎鼎,但大多数山东人并不知晓。位于平度古岘镇的即墨故城,是著名的“火牛阵”发生地,如今夯土城墙遗址犹在,很多市民却印象寥寥。


你输出什么,你就是什么,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也只有让传统和时尚相结合,让资源与科技相融合,让历史的魂与年轻的心相契合,才能讲好我们的文化故事。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