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时光的青岛手造你见过吗?青岛首届手造节·作品说③|齐绣

点击图片进入大赛专题,看青岛手造视频,上传作品

编者按:

传统与时尚,厚重与精致,守正与创新,沉稳与活力。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青岛的手造业将“传统”与“时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手造艺术使这个城市拥有了更独特的吸引力。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指导,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总工会、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岛市手工艺协会、观海新闻、智慧青岛、齐鲁工惠·青岛行承办的青岛首届手造节·青岛手造创新设计大赛火热进行中。

“青岛首届手造节·作品说”系列主题报道带您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手造者的独具匠心。

刺绣,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十指生春风,小小一方天地,寄托着绣者美好的情感。说起刺绣,苏湘粤蜀“四大名绣”家喻户晓,然而山东地区的“鲁绣”“齐绣”却鲜为人知。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山东地区的刺绣(古称“齐纨”)便被誉为“冠带衣履天下”。作为“鲁绣”的分支“齐绣”,主要活跃在胶东半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汉代,山东已成为重要的刺绣产地,绣品专供皇室。

2020年,“齐绣”入选市北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曹佩轩,正是被“齐绣”魅力深深吸引的人之一。


齐绣加拼布,每一针都注入了曹佩轩的巧思。“小物件对细节要求比较高,尤其是拐弯、角落、底部这种不易察觉的地方,特别要求精细度。针脚大了容易起鼓,不美观,只能全部拆了重做。有时边做边拆来来回回十几次,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在穿针引线间,绣出灵动。如今,“齐绣”工艺已广泛应用到团扇、吊坠、画屏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品上。曹佩轩创作的一系列齐绣作品,既有平绣、滚针绣的精工细作,又有现代生活的饱满、鲜活。

不同的绣品,透着迥异的习俗与审美。相同的是,总能透过它看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想象。一针一线绣出百年风华,匠心巧手拼出壮阔山河。

对于中国人而言,针、线穿梭的不只是布匹,绣上去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更多的是互为羁绊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沉思。择一事,忠一生,曹佩轩用热爱抵岁月漫长,用对一门技艺倾注的匠心,将它传承。

中国刺绣究竟美在哪?或者在于指尖的温度,在于心手合一的境界,在于历史的传承,又或者在于一生坚守的执着。其高超的技艺、时间的厚度、文化的深度、人情的温度,使之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扫码了解更多大赛详情

(智慧青岛记者 徐琳倩 赵振宇)

责任编辑:陈海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