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厂区和公园的时空交错:四方机厂厂部大楼沧桑120年视觉志

初代的头部机关,东扩的厂区支点,新厂的运筹母体,公园的守望近邻,城市的更新标本,这就是四方机厂老厂部大楼的空间承载和历史记忆。

一、五易其手 王旗变幻(1902年——1941年 )

1900年四方机厂开始建厂,办公楼是1902年竣工的第一批建筑。1904年首任德国厂长阿苏霍伦到任。

(德占时期照片。左侧长方形楼房为德建办公楼)

(30年代末航拍照片。右上角长方形建筑为办公楼)

(四方公园航拍照片。烟囱北侧是办公楼)

(德建办公楼近景。解放后成为客车设计(科)处办公楼,1995年前后拆除)

(2013年青岛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对该楼外观的描述)

作为工厂的神经中枢,至1941年底,这座三层办公楼历经德占8年、第一次日占8年、北洋政府6年、民国政府8年、第二次日占近8年,最高执政曾有过十位:两个德国厂长、五个日本场长、三个中国厂长。其中抢救北魏石佛的栾宝德任期最长,达12年。

二、虎视眈眈 “日”薄西山(1942年—1949年)

日本侵占工厂近8年间三次改名,任命过四个场长和一个代理场长市川原次郎,他是在大楼时间最长的殖民头子, 1942年8月—1945年3月当权时,日本人为侵华推行野心勃勃的“复旧计划”,新建了办公大楼在内的一批生产、生活设施。

在刚刚划入扩大厂区的原四方公园荷花湾南侧,工厂风景最优美区域, 1942年底落成主体结构为东西向、俯视为F型的二层大楼,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米,保留了公园原喷水池作为门前景观。窗户造形东西两侧不同,房间位于南侧,一层8个二层9个。南北向部分,十几米跨度无承重墙及立柱,以便根据需要间隔。南侧长走廊东西贯通,可以视野开阔地观赏被部分占据的花园景色。

(这是二楼平面图)

(门前平台中心位置,隐约可见类似华北交通的标志)

根据《工场报》中刊载的多处防空内容,判断顶部哨楼是防空哨。日本1939年编制《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中城市性质为华北门户(水陆空交通要道、华北军事基地、工业基地和观光地),这时期青岛的建筑活动多为日本军事服务。四方机厂这批工程中建设了3处炮楼,门口围墙等处有射击孔。

抗战胜利后, 1946年工厂改名“”津浦区铁路管理局胶济铁路四方机厂”,大楼换上了津浦铁路的标志。

1948年,施履楷担任厂长,次年给濒临停产的工厂员工讨薪未果,施履楷竟徒步一个多月从南京返回工厂。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初期,厂部大楼的最高领导是军代表武嘉澍。8月,工厂隶属济南铁路局青岛分局,10月直属铁道部,11月铁道部接管时津浦铁路的标志还没有换掉。

三、上下同心 生机盎然(1950年—1966年)

武嘉澍8个月后调离刘伟1950年接任,这位首任厂长4年任期中成绩斐然,不仅领导了“国庆”号、“八一”号制造,也很前瞻地拓展了大片宿舍区。

(后排中间女同志为刘伟夫人徐燕)

50年代,朱德两次到工厂。1952年来厂视察,等厂领导知道消息,朱德已经进了厂部大楼。1957年朱德第二次来工厂时,没有进厂部大楼,直接到车间和工人交谈。

五十年代,十几位苏联专家到工厂进行技术指导。在厂部大楼内办公,在楼前与技术人员合影。

五十年代,两代厂部办公楼的两个人,副厂长铁峰和留美归来的客车专家顾懋林交往密切。老办公楼客车设计科的顾懋林,议论苏联机车水平不及美国二三十年代,被举报后受到铁峰保护,免遭被打成“右派”厄运。如果他从美国带回的大批技术资料被抄走,工厂的设计、生产将受到重大损失。

铁峰50年代初就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4年间由副厂长、代理厂长、副厂长,1961年担任厂长。他作风扎实,爱惜人才,钻研技术,业绩斐然。这位文革前在厂部大楼时间最长的厂领导,至今被很多人怀念。

四、动荡年代 美善信念(1967年—1978年)

这十余年中,厂部大楼坐头把交椅的是“革委会主任”,你方唱罢我登场, 6个匆匆的历史过客中,任期多为一、两年。

此间的厂部大楼在变宽、长高。1964年动工的4层档案楼,与大楼外部相接内部相通,楼的外形俯视由F型变成E型。

1967年10月7日,率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到访的阿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是厂部大楼接待的最高级别外宾。新华社7日电说:今天上午,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部分成员,由康生、刘晓、王效禹、杨保华等同志陪同,分别参观访问了四方机车车辆工厂,青岛第一木器厂和郊区崂山县中韩人民公社李家下庄大队。

(右为谢胡)

(这是那个年代的经典场景)

1975年6月,吴冠中应铁道部邀请,在工厂设计师朱仁普陪同下来青岛,为坦赞铁路的两节总统车厢画了两幅油彩画《乞力马扎罗雪山》、《维多利亚大瀑布》(又称《坦桑尼亚大瀑布》),日后成为厂部大楼传奇故事。根据资料图片作画,吴冠中其实不太情愿,来之前就画好了两幅油彩画稿,大画是在工厂招待所画的。画作完成后没有用在总统车厢,吴冠中记载是因为根据原作制作了织锦。在青岛画家还不识吴冠中画风的年代,留在大楼的两幅画并未得到珍视, 1996年大楼装修时从墙上摘下后几被遗弃。据臧杰著《青岛美术寻踪——油彩青岛》记载,荣宝斋听到消息来人收购。2010年,《乞力马扎罗雪山》拍出2016万,2017年《坦桑尼亚大瀑布》拍出5369万。

吴冠中这次来青岛,还留下《青岛红楼》、《崂山松石》等青岛题材的作品,都在《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中留下记录。而陪他去崂山写生并结下师生之谊的四方机厂邹德侬,在《看日出—吴冠中老师66封信中的世界》一书中展示的吴冠中佳作—以四方机厂为主题的《海滨车辆厂》,即便在青岛和四方机厂,也知者不多。邹德侬回忆,吴冠中是在工厂招待所六楼画的鸟瞰,是整张宣纸的钢笔淡彩。吴冠中说:“这里用的是减法,因为东西多,色彩乱,形象得经过大量删减,颜色只用海的蓝和车厢的绿”。

吴冠中还画了一幅大楼北面的荷花湾,标题是《厂前小荷塘》。

与吴冠中之行时隔两年,一位名闻遐迩的大数学家华罗庚来到工厂,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在大楼贵宾室留下了珍贵照片。

(华罗庚在工厂介绍“双法”。张秉山 摄)

工厂工人版画家魏新民为此兴奋不已,创作了两幅版画,得到青岛版画家张白波具体指导的《在途中》多次获奖。

就在“革委会”退出历史舞台的1978年7月7日前后,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到工厂视察,他是最后一位到厂部大楼的常委级中央领导,有人说他此行和中央领导人专列有关。

五、黄金机遇 谋划前瞻(1979年—2002年)

改革开放以来,工厂不断迈上新台阶,厂部大楼内外场景展现出新内涵。70年代末,厂部大楼前最为轰动的事件,是后来成为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四尊北魏石佛,在这里和工厂最后道别,象征着工厂遗产和城市文化的交融。

(1989年9月,第一批职工赴棘洪滩分厂,工厂领导在办公楼前欢送)

(1996年重新整修前的会议室)

(第一会议室位于七十年代接建的北部办公楼,后来引进日本动车技术和与川崎重工长期合作密切相关)

(重新装修后的会议室)

2002年老厂生长成两个央企公司,主营动车的四方股份迁往棘洪滩,这里作为四方有限公司的总部,承接了老厂区的历史和资产,拥挤的大楼变得宽松很多。

六、以静制“动” 守望公园(2003—2022)

近两三年,随着最后少数部门搬迁,80年历史的厂部大楼彻底完成使命,成为城市更新项目中的遗存建筑。

(左图为一楼东西向大走廊,右图为二楼南北向走廊)

(曾长期用作厂长室的102室)

(二楼大多数房间内部连通)

(2002年后用作总经理室的204室)

(被称作贵宾室的206,主要是会议室)

历史在冥冥中轮回。这座大楼多次内外修缮初颜未改,与公园的不解之缘似乎更是宿命。曾经切割老公园承载工厂荣辱,当下毗邻新公园暂时归于沉寂。藉着脚下将重生的又一座新公园,它的守望会继续生发文化记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同俊/文 于涌 杭文/ 图 署名除外)

责任编辑:陈海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