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岛为中心!山东发文,打造国内一流千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高地

在“元宇宙”光环加持下,虚拟现实产业的前景如此可期!

4月1日,伴随网上拍卖成功“落槌”,株洲路片区一处国有建设用地迎来“新生”——这里将变身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项目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启动,2023年9月底交付使用。

这个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关乎青岛、山东一个新的千亿级产业愿景的实现。

就在拍卖会前几天,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山东省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下称《行动计划》),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基本形成以青岛为中心,济南、潍坊、烟台、威海四市联动,其他市协同的“1+4+N”虚拟现实产业区域布局,在全省培育推广百项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高地。

虚拟现实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前沿领域,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技术、政策、资本的赋能下,虚拟现实产业正站上风口。

山东适时出台行动计划,就是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快政策引导力度,加快部署,抢抓风口机遇。

这几年,青岛在技术和应用等领域已经有了一些储备,先发优势正在显现。此番,山东明确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就是要进一步发挥青岛的这些优势,对全省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01

未来已来    

虚拟现实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前沿领域(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不断拓展人类感知能力,创新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诸多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跨界融合了多个领域的技术,是下一代通用性技术平台和互联网入口,将拓展人类的感知空间,改变各类产品形态,增强产品功能,丰富服务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制造、教育、医疗、文娱等领域,虚拟现实不断催生新场景和新业态。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Zion发布的报告,单单“虚拟现实+医疗”一个分支,到2025年,全球医疗保健增强和虚拟现实市场预计就可达到51.15亿美元,2019-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9.2%。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0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6.2%,预计未来三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仍将保持30%~40%的高增长率。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不久前,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虚拟现实技术融合,拓展社交、购物、娱乐、展览等领域的应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也都相继出台了指导政策支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具体到国内相关省市,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均已出台文件,开始在“元宇宙”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从山东自身看,虚拟现实产业正为区域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增长点。曾经错失消费互联网等发展机遇的山东,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找寻新的增长点,在智能硬件、内容制作、应用场景、平台服务等多个环节发力,已集聚有虚拟现实全产业链企业及相关机构243家,2021年业务收入600.69亿元,虚拟现实产品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增长130%。

但核心芯片空白、供应链集聚效应缺乏、高端人才短缺、行业应用不广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

《行动计划》提出,坚持高起点谋划虚拟现实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推进产业集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虚拟现实制造业基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三年发展,全省虚拟现实产业关键环节配套水平不断提升,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能力日益增强,虚拟现实领域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提升,硬件终端出货量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在全省培育推广百项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高地。

02

肩负“中心”重任

产业空间布局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行动计划》提出,支持各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区分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基本形成以青岛为中心,济南、潍坊、烟台、威海四市联动,其他市协同的1+4+N”虚拟现实产业区域布局。

对青岛的定位进行了明确——

打造全球领先的虚拟现实研发高地。充分发挥歌尔全球研发中心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创建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近眼显示、感知交互、空间定位、人机协同、开发平台、渲染处理等核心技术开展研究,建立虚拟现实关键技术领域的龙头地位,加快虚拟现实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这是对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肯定和重托。

科技创新方面,山东目前拥有的13家专业从事虚拟现实领域的高端研发机构,其中绝大部分都在青岛,全国约70%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在青岛崂山区汇聚。

依托北航青岛研究院,近年来,青岛搭建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分室等国内VR领域顶尖科研机构、国字号实验室,与国内顶尖高校、产业联盟、智库等合作共建了山东大学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青岛山景虚拟现实研究院等11家科研机构。

在科技研发领域的储备,是青岛能够担起“中心”重任的关键所在。

同时,青岛在虚拟现实应用领域也颇有斩获。    

目前,青岛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级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7年1月19日,科技部下发了《关于认定2016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通知》,青岛(崂山)国家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功入选。作为国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抓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依托,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获此殊荣背后,恰恰是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厚积薄发的重要体现。

未来,青岛还将拥有更为广阔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平台——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根据初步规划,该项目建成后,将与在今年交付的青岛微电子产业园形成“双园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歌尔等龙头企业引领下,这里将吸引和集聚虚拟现实产业链配套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完善智能产业链,提升行业产业竞争力,助推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歌尔全球研发中心。

企业集聚方面,青岛已集聚虚拟现实相关企业110余家,约为全省总量的一半。尤其是在加快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的崂山区,当前,该区已集聚虚拟现实相关企业90余家,建立起了“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的产业链条体系。

其中,在硬件领域,崂山区拥有歌尔声学、小鸟看看等虚拟现实行业龙头企业,小鸟看看的VR一体机出货量占中国VR市场份额第一,已成长为国内VR行业头部厂商;

在软件领域,青岛星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搭建起虚拟现实内容公共研发制作平台,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设计制作、研究开发、集群渲染等内容制作功能服务;

在内容制作应用领域,崂山区已在文化娱乐、商贸创意、教育培训、工业生产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聚集了聚好看、海信医疗、观享世界、未来医疗等一批领域内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代表性企业。

03

迈向价值链高端    

作为一个技术密集的未来产业,要想赢得主动,关键核心就是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提升数字经济尤其是虚拟现实产业核心竞争力。

刚刚发布的《行动计划》为青岛指明了方向。

要优化完善产业链条,健全产业发展生态,持续丰富整机产品供给、夯实核心元器件根基、健全软件技术支撑。青岛应加快虚拟现实整机设备、感知交互设备、内容采集制作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专利、技术壁垒,补足电子元器件发展短板,攻关红外、结构光、图像等关键传感器核心技术,并强化核心芯片支撑,打破应用场景开发技术瓶颈,提升虚拟现实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与融合创新能力。

要强化技术协同创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青岛应充分发挥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搭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基础、核心技术、“卡脖子”等薄弱环节,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

要开展行业应用示范,赋能前沿新兴领域,持续开展行业应用、打造行业示范、赋能前沿新兴领域。在支持企业、高校和行业组织搭建虚拟现实应用体验中心的同时,青岛应大力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示范推广,聚焦虚拟/增强现实及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元宇宙”入口,加速赋能前沿新兴领域,构建“元宇宙”时代下的数字经济新业态。

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分类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青岛应充分发挥歌尔股份、小鸟看看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培育虚拟现实领域“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优质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

还要加强人才引进培育,有力支撑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优化培育平台、强化人才引进。青岛应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一批职业技能型的虚拟现实专业人才,支持举办虚拟现实相关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提升虚拟现实专业影响力。同时,用好重点产业链尖端技术人才奖励制度,分类型、分领域推进虚拟现实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打造虚拟现实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风口已至,未来已来。取得先发优势的青岛,此番又被赋予重任,机遇前所未有。顺应产业方向、政策导向,早布局,早行动,青岛一定可以让“虚拟”,一步步变成“现实”。

作者 | 衣涛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